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研判我國城鄉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提出“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城鄉融合的關鍵在產業支撐,核心在富民增收,只有產業扎根、就業穩定、收益共享,城鄉發展才能持續向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四川省成都市秉持“強本底、提能級、促融合”的城鄉產業發展思路,深入實施“優化提質、特色立園,賦能增效、企業滿園”行動,做優做強城鄉產業基礎功能、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加快構建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聯結緊密的超大城市城鄉產業融合新格局,為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以壯大縣域經濟為支撐
做強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
縣城發揮著“城尾鄉頭”的銜接作用,是帶動鄉村發展的龍頭,是實現城鄉融合的重要突破口,要在縣域范圍內推進城鄉產業一體化布局、協同推進、整體發展。一是培育壯大縣域支柱產業。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聚焦28條重點產業鏈,以爭創全國百強為引領,實施縣域百億主導產業培育行動,差異化配置要素資源,梯度培育縣域千億、百億、十億產業集群,合理引導傳統優勢產業回歸城鎮、延伸鄉村。二是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平臺。差異化探索推進“一縣一區”“一區多園”模式,整合鎮街工業園區,建設高能級產業平臺,推進園區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深化“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常態化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實施園區“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創建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特色產業基地,梯度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力爭2025年建成百億級農業產業園區1個、五十億級農業產業園區3個,園區內規上限上企業年均增幅不低于5%。三是打造新型商業消費集聚區。實施縣域商業三年建設行動,升級改造商業綜合體、商貿中心、集貿市場等,建優縣城便民生活圈。優化縣鄉村三級商貿物流體系,著眼縣域全域布局前置倉、物流倉儲設施,改造整合鎮村商業網點,打造工業品和農產品分撥中轉地,通過統一倉儲、分揀、運輸、配送、攬件開展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雙向推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
以三次產業融合為突破
培優城鄉功能復合新型業態
堅持“接二連三、跨界融合”,充分發揮產業融合的乘數放大效應,緊抓城鄉消費新熱點,開發農業農村多元價值,促進鄉村產業蝶變升級。一是突出強化本底,重點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耕地“非糧化”防控機制和撂荒地動態清零機制。深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發展模式,推進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適宜農機具入戶到田,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魚菜共生等立體高效種養模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81萬畝、產量235萬噸以上,生豬出欄404萬頭以上。樹立踐行大食物觀,高質量建設“天府森林糧庫”,擴大木本油料、木本糧食、食藥用花卉和林下種養規模,提升森林蔬菜、林產調料、林產飲料、森林水果質量效益。二是突出以工補農,重點推動農產品加工提級擴能。聚焦園區主導產業布局加工產能,就地就近建設一批初加工設施設備,探索跨區域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區,2025年培育新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0家以上。做強農副食品加工、優質白酒、復合調味醬(料)、預制菜等加工產業,發展儲藏保鮮等延時類加工,開展暫養凈化等商品化處理,培育干制熟制等食品類加工,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引領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三是突出一三聯動,重點推動農商文旅體康多維融合。以“公園+景區”為設計理念,系統開展鄉村空間梳理、風貌引導、功能植入,推進鄉村微改造、精提升,打造蜀風雅韻天府特色鄉村風貌,開發森林人家、林間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營等產品,壯大文創設計、休閑康養、研學體驗、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業態。推進百大鄉村消費新場景品質提升,營造生態型、沉浸式、IP化的消費新場景,打造田園林盤農耕消費區,創建天府旅游名鎮(村)3?5家。
以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為重點
增強城鄉產業發展動力
充分發揮科創平臺、科研院校、科技人才作用,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從“試驗田”走向“高產田”,促進城鄉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增強農業科創體系整體效能。健全成都科創中心和農業科創平臺運營服務保障機制,支持天府萬安實驗室建設,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動企業主導型新型研發機構和院校地企創新共同體建設,推進高效種養、丘區農機、智能技術等農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構建園區“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二是加快種業全鏈條創新發展。推動天府現代種業園、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提能增效,支持四川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現代種業研究院、四川省農作物種子安全評價基地建設,加快培育1?2家種業上市公司。深化制種基地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推進水稻、玉米、蔬菜等各類育制種基地建設,實施規模化制種補貼政策,支持優勢種業企業提升創新能力。辦好天府國際種業展、“魚鳧杯”優質稻米品鑒等種業會展活動。三是強化農業技術和裝備支撐。聚焦丘陵山區短缺技術裝備加大研發攻關,加大“成都造”農機產品推廣,建設農機裝備研發推廣制造應用先導區。出臺全市智慧農業發展規劃,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普及應用,實施智慧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園區)項目10個以上,建設2個機器人農業生產新場景。
以增強創富能力為關鍵
暢通城鄉居民協同增收渠道
一是盤活利用農村資產資源。實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發展工程,開展農村集體經濟職業經理人培育試點和村莊經營試點,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發展或與市場主體合作發展。以區(市)縣為單位開展農村閑置資產清理,通過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盤活閑置資產資源。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長效機制,嚴控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優化完善集體收益分配機制。二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開展家庭農場、鄉土手工作坊提升計劃,實施農民合作社聯農帶農能力提升工程,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化聯合體,確保全市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規模達5萬名以上,帶動小農戶增產增收。完善縣鎮村三級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打造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網點,優化全市供銷系統農資網絡,持續培育農資保供骨干企業,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突破80%。三是促進農民縣域內就業增收。開展農民工高質量充分就業提升行動,完善縣鎮村三級勞務體系,健全農民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扶持制度,支持農民工多渠道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深化高素質農民提升工程和鄉村工匠培育計劃,引導鄉土人才、能工巧匠在鄉創業。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豐富幫扶措施“工具箱”,推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
(四川省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