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后的第二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祝衛東,介紹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韓文秀介紹,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總體框架可概括為“兩個持續、四個著力”。“兩個持續”就是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著力”就是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文件從黨中央關心關注的重大問題、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既著眼當前,部署2025年‘三農’工作中必須抓緊抓好的一些要事實事;也放眼長遠,著力健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
“在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形勢下,糧食豐產豐收,為穩物價、穩民心、穩大局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韓文秀表示,中央政策是明確的,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把糧食增產的重心轉到大面積提單產上,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確保今年糧食繼續穩產豐產。
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糧食產能和生產保供的穩定性。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拓展食物來源,讓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豐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營養。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形成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慎終如始守住不發生
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致貧,這是“三農”工作的底線任務。韓文秀介紹:“今年是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扛穩責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勁,慎終如始做好監測幫扶工作。”
提升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效能。監測方面,要加強工作統籌和信息共享,提高監測效率,同時要避免加重基層負擔。幫扶方面,強化幫扶措施的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困難的類型,分類落實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開發式幫扶措施,確保穩定消除返貧致貧的風險。
健全幫扶資產長效管理機制。當前,一些幫扶資產在使用管理上存在權屬不清、管護不力、閑置浪費、處置困難等問題,有的甚至被違規侵占和流失。要建立統一的資產登記管理臺賬,健全資產形成、確權移交、管護運營、收益分配等全程監管制度,明確誰來管、管什么、怎么管,確保經營性資產保值增效、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作用。
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對于農村低收入人口,重點是統籌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貧致貧對象的識別監測,強化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的開發式幫扶,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于欠發達地區,重點是促進這些地區振興發展,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傾斜的力度,通過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等機制給予差異化支持,讓欠發達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趕上來。
切實保護農民務農
種糧積極性
去年以來,部分農產品價格低迷,影響農業生產經營效益。各地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紓困政策。祝衛東介紹:“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生產、消費、貿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促進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企穩回升,保護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價格方面,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安徽四省啟動稻谷托市收購,加大小麥、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穩定市場價格,防止出現賣糧難。補貼方面,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保險方面,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加快從防范自然風險向防范市場風險拓展。圍繞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受益”省份出資、“貢獻”省份獲得補償的方式,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
著力促進產銷銜接。打通市場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產銷堵點卡點,著力穩預期、穩價格、穩市場。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和預期引導,加強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產業平穩發展。
強化貿易與生產協調。要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維護好農民利益。
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
質量有提升
近年來我國耕地數量開始逐步有所增加,但是耕地質量總體上還不高,耕地占用和保護之間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韓文秀介紹,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確保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有提升重點作出部署。
嚴守耕地數量。針對當前占用耕地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只占不補、占多補少、占優補劣等,中央一號文件對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進行了強調,重點是嚴格耕地總量管控和“以補定占”管理,將各類耕地占用納入占補平衡統一管理,確保省域內年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同時,完善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防止弄虛作假,讓補充耕地實至名歸。
提升耕地質量。重點是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農田建設高質量和利用可持續。在建設內容上,進一步優化,把資金投向、建設重點聚焦到田內,統籌好排灌設施、田間溝渠建設,真正做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在建設機制上,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制,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嚴肅查處整治質量不達標、設施不好用等問題。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分類推進撂荒地復墾利用,加強耕地治理修復,把有限的耕地資源保護好、利用好。
管住耕地用途。重點是解決好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一方面,對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非農化”問題,要抓好持續整治、露頭就打,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對耕地“非糧化”,重點是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明確耕地允許種什么的正面清單,保障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對耕地“非糧化”需要整改的,要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作物生長周期等,設置必要的、合理的過渡期,不能夠“一刀切”砍樹拔苗,避免引發基層干群矛盾。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要抓穩“兩業”
“近年來,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繼續保持較快的增收勢頭面臨不小的困難和壓力。”祝衛東介紹,從收入來源看,2024年經營凈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分別占到農民收入的33.9%和42.4%,是農民收入的大頭。中央一號文件著重從這兩方面部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著力發展富民產業。要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家庭經營的庭院經濟、林下經濟、民宿經濟等,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鄉村產業,要按市場規律辦事,打好“特色牌”,做大“土字號”,不能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避免同質化、內卷式競爭。針對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發展不均衡,有的發展活力不強甚至難以為繼等問題,要按照鞏固、升級、盤活、調整的原則,一業一策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探索通過保底分紅、入股參股、服務帶動等方式,讓農民群眾有活干、有錢賺。
著力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增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強化就業服務和勞務協作。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增強幫扶車間就業吸納能力,確保脫貧人口的務工規模和收入穩中有增。針對農民工工資被拖欠問題,推動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和有效運轉,依法糾治各類欠薪問題。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規模,在重點工程項目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本文摘選原文中與富民產業相關內容)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