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郊區規模最大的水稻產區,崇明區每年種植水稻約27萬畝。盡管全區水稻全程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98%以上,然而之前,“有田無耕、有機無田”的尷尬局面仍不可避免,農戶與農機手常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延誤農時。如今,隨著崇明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成和完善,為這場“田”與“機”的“異地戀”搭起了一座有效溝通、統一調度的“鵲橋”。
“以前,我們愁的是地沒人耕,機器無地耕。現在有了農機線上調度信息系統,機器不閑、農田不荒,大家伙兒都省心多了!”站在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大廳里,崇明區農業質量安全中心(崇明區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主任(站長)趙勤超笑著說。
從“自己干”到“專業的人干”
“以前種糧散戶多,機手老齡化嚴重,耗損較大的農機在作業時經常出現故障,常常遇到無法及時找到維修人員的情況。即便聯系經銷商,也無法立即得到響應,需長時間等待,這在農忙季節著實令人頭疼。”現實所迫、發展所需,為破解農機具和農機手分布不均、供需不平衡的難題,崇明區對農機社會化發展進行了整體規劃,啟動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一場田野上的“機械革命”由此拉開帷幕。
2022年,在水稻穴播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上,崇明區積極整合全區已有農機資源,探索建立“1+4+N”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5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了上海聚合保田農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統一調配全區的農機具和農機手資源,實現統一派單、統一調度。同時,下設4家區域服務分中心,覆蓋崇明東、中、西部地區。此外,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設立鎮級農機服務點,吸納零散機手、農機等資源就近開展服務,持續推進農機資源和農機手的整合,意在通過機具和機手的統一調配來實現作業的人員調度,構建農機服務組織新模式。
聚合保田公司成立后,不僅將農機服務覆蓋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程,并延伸至育秧插秧、秸稈綜合利用、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等環節,實現水稻生產過程服務全覆蓋。2023年,公司簽約了572臺拖拉機、217臺插秧機、158臺穴播機、64臺植保機械和64臺收割機,一個覆蓋18個鄉鎮的農機資源庫開始建立。2024年,聚合保田公司引進全自動數字化育秧技術,大幅減少人工干預,實現秧苗工廠化生產。通過數字技術的實施與應用,育秧過程中的水、溫、光、肥、藥等關鍵因素可以根據育秧需求精確調節和控制,并實時監控,育秧作業更加高效、精準和可持續。新建成的數字化育供秧中心,每年可為周邊提供3萬畝水稻芽秧。
組織體系有了,農機手不再是單槍匹馬作戰,他們的背后還有一支專業的應急隊伍和技術管理隊伍,負責處理農機作業時的突發情況。2023年,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員會與國內農機龍頭企業濰柴雷沃深入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本市第一家農機4S專賣店,進一步提升全區的國產農機裝備水平,引進各類先進智能農機裝備百余臺,并建立了專門的保障團隊。同時,該農機4S店與聚合保田合作,形成了優勢互補,農機一旦出現問題能夠迅速響應,確保農戶能得到及時的維修支持。趙勤超介紹,去年臺風天氣導致水稻倒伏時,平臺優先調度農機前去收割受影響的田地,以減少損失。“同時,我們還配備了移動烘干機等設備,以確保收割后的水稻能夠及時處理。”
農機版“滴滴打車”來了
現代都市生活交通便利,想要到什么地方,只需手機點一點就能找到附近的網約車進行接送服務。可若是農田需要農機服務,也能得到迅速響應嗎?崇明的答案是:農機版“滴滴打車”,安排!
自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來,崇明不僅重組了現有的農機資源,還成立了農機信息化管理中心,山東濰柴雷沃公司也開發了崇明專屬的農機智能調度平臺,雙方緊密合作、信息共享,利用北斗定位等系統實現農機智能化管理。
筆者了解到,參照“滴滴打車”模式開發的調度平臺,創新訂單式農機服務新形式,區域內“白名單”農機、農機手、作業需求等實時信息在平臺共享,農戶可以在平臺上發布作業需求,有自主選擇作業農機手和接受平臺統一委派兩種下單模式。農戶或經營主體只需在“神農口袋”APP“滴滴一下”,附近的農機手就可接單前往指定的田間地塊作業。同時,該系統平臺對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大中型田間農機安裝終端定位,形成作業軌跡和作業面積,確保作業機具按照要求完成作業內容,實現發單、接單到完成任務的完整閉環。
在位于崇明的雷沃農機4S店綜合服務中心大廳,筆者看到了正在運行的雷沃農機智能化平臺。智慧大屏上,每一臺簽約農機的狀態都能夠監測到,作業進度實時顯示。依托在線監控,可以隨時了解每臺農機的狀態和位置。一旦發生故障,維修團隊能夠迅速定位問題并作出反應。此舉不僅減少了故障響應時間,也使得農戶能夠更加高效地安排作業計劃,確保了作業的連續性和效率。
“以前,農閑時我的機器閑置在家,看著都心疼。”農機手李師傅感慨道,“現在通過統一調度,機器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收入也翻倍了。”通過平臺,農機手可以自由接單,填補農機空閑時間,延長作業時間,從而增加經濟收入。對于那些“有田無耕”的農戶來說,只需支付服務費用,就能享受到從種到收的全套服務,省心又省力。據悉,截至目前,平臺在用農機1889臺,簽約“白名單”機手588人,已開展3000余次的有效訂單作業,幫助農民完成“不愿干”“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服務環節,有效解決農機與農民“有田無耕,有機無田”的供需矛盾。
破題“誰來種地”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在農村耕作勞動力日益減少的社會現實情況下,誰來種地,怎么種好田,成了鄉村振興必須破解的問題。
為此,崇明進一步探索農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試點推行了糧食生產“一站式”社會化服務,由區級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與13家優質水稻經營主體“耕、種、管、收”全程訂單服務,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地誰來種、誰來管”的問題,打造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了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雙方合作共贏,也確保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糧食生產的穩定。
“我們的農機裝備還需要不斷更新換代,智能化、自動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目前,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崇明不斷撬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戶加快引進購置“先進適用、智能高效、綠色環保”的機械,通過各項農機政策的引導,促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近兩年,聚合保田公司充分利用機手“白名單”資源,有效調用農機,多方聯系廠家,配置主要農機機型常用零配件,切實保障崇明地區春耕備耕及水稻收割順利推進,服務面積逐年提升。在成功培育聚合保田的基礎上,2024年,崇明區持續培育2家專業化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補充、完善全區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趙勤超認為,農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也很重要。在區農業農村委的組織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崇明農機社會化服務中來,一批懂技術、會維修的年輕化機手隊伍逐漸形成。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聚合保田公司成立以來,已組織開展農機調度系統操作專項培訓班11期,學員覆蓋區鎮兩級農機管理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及農機手。在農忙之前,開展農機配套理論、業務實操、安全維修以及無人機應用等免費培訓課程,為機手安全駕駛提供更多助力。
“像無人機的培訓十分受歡迎,尤其是年輕人。現在,病蟲害防治基本依靠無人機作業,一臺機器每小時作業面積約100畝,1000畝地的打藥作業一位農機手一天就可完成。”相比傳統農機,搭載了智能化技術的新型農業無人機,工作效率是前者的幾十倍,操作也更簡單。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如今,年輕的農機手們或許會接起時代的接力棒,為這片土地帶來全新的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