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肉牛優勢產區之一,固原是寧夏肉牛產業的核心產區,“固原黃牛”不僅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更是寧夏唯一以地名命名的牛種,在品種改良和繁育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高品質食材的需求日益增長,固原黃牛以其肉質鮮美、氨基酸含量高而備受青睞,成為肉品中的佼佼者。固原黃牛入選了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名單。
肉牛產業是固原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2023 年,固原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農民人均養牛收入占比高達 16.2%,顯示出養牛業在農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固原市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4.6億元,全產業鏈補齊短板弱項,降低飼養成本,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投入,為固原黃牛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與此同時,通過與相關院校合作,努力構建遺傳資源保護體系,挖掘肉用種質資源,力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肉牛新品系,以期打造優質高檔牛肉,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傳承多年的“養牛經”
“從記事起,黃牛就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63歲的王文平,作為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楊郎村的黃牛養殖大戶,他家族世代的養牛故事,見證了這一傳統的延續。
“固原黃牛飼養的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和固原博物館聯合對隆德頁河子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就有牛骨,說明‘六畜’已成為養畜業的主體。”固原市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研究員張國坪揭開了黃牛與這片土地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
“固原黃牛體型雖小,卻耐力強、力氣大,被譽為‘爬山虎’。”張國坪介紹,這一品種以其獨特的遺傳特性,在當地群眾中享有盛名。《固原市志》記載,固原黃牛原系蒙古牛系,其挽力大、役用好,采食力強,繁殖性好,肉質香美,在固原養殖面廣。
在王文平的記憶中,黃牛不僅是耕作的主力,更是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早期衡量家境的標準,就是看誰家養的黃牛多。一頭黃牛,不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財富的象征。”他說道。
每年秋季,王文平會將精心飼養的黃牛帶到集市銷售,所得收入不僅用于家庭生活,也用于購買小牛,繼續這一循環往復的養牛生活。然而,隨著20世紀90年代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黃牛的角色也在悄然轉變,從畜力向提供肉食轉變。
“每逢重大節日或婚喪嫁娶,都要宰牛。”王文平養牛的本領傳自父輩,在一代代接續中,他飼養的黃牛數量從三四頭增加到十七八頭。“20世紀80年代,養牛超過十幾頭的家庭,在村里很少見。”他自豪地說。
“經過當地群眾的長期培育,固原黃牛成為區別于蒙古牛和秦川牛的獨立黃牛類群。”張國坪介紹,在寧夏以地域命名的牛,只有“固原黃牛”,這一名稱不僅是學術界的共識,更是當地群眾的驕傲。
做強肉牛良種芯片
“固原黃牛在長期耕作過程中,體型發生了變化,形成前寬后窄的‘倒三角形’體型,以及發達的前胸肌肉。”固原市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謝建亮說,固原黃牛雖然體型獨特,但產肉率相對較低,最多產200多公斤肉。
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畜力被機械替代后,人們更加注重牛的商品屬性,產肉率低的固原黃牛不得不被改良。在這種情況下,以固原黃牛母牛為基礎,通過冷配改良,提高產犢率,同時改變牛的體型。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固原開始實施冷配改良,先后引進了秦川牛、英國短角牛、法國利木贊牛、瑞士西門塔爾牛、英國安格斯等優良肉牛品種,與當地黃牛進行雜交改良。改良后的肉牛,體型更加均衡,產肉率顯著提高。
2024年,固原市黃牛冷配改良覆蓋面達95%以上,改良后的肉牛產肉量可增加約30%。改良后的肉牛相比固原黃牛,懷孕率高且生長速度快,育肥的肉牛能產400公斤肉。
“改良并不意味著放棄固原黃牛的獨特優勢。”謝建亮介紹,固原黃牛經過千年的自然選擇,已經完全適應了當地自然環境,具有獨特的適應性和抗病性。與引進品種相比,固原黃牛的飼養成本更低,市場價值更高。
“飼養固原黃牛,1年的飼養成本僅為3500元,遠低于西門塔爾牛的6000多元。”楊郎村養殖大戶王偉偉說。
“固原黃牛肉因其品質優良,市場價格更加穩定,可為養殖戶帶來可觀收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國內知名的肉牛繁育專家雷安民,在固原黃牛資源場進行胚胎移植時介紹,固原黃牛是國家特有的種質資源,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抗病性,易于飼養。
“這也是固原多年來持續保護黃牛這一品種的原因。”謝建亮說,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固原黃牛作為本土種質資源,具有抗病性強、肉質好等遺傳優勢。保護固原黃牛,不僅可以實現種源自主可控,還能確保肉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固原市將肉牛產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實施了一系列工程,提高了肉牛產業的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傳統養牛業向現代養牛業的轉變。
全力叫響區域品牌
“固原黃牛生產的雪花肉,纖維細、肉質鮮嫩,在南方市場特別搶手。”廣州客商羅亞鵬如是說,他每隔兩天就要向廣州發送40多頭肉牛,固原黃牛肉的市場需求可見一斑。
如今,固原黃牛不僅是當地農業一張亮麗的名片,生產的黃牛肉更是舌尖上的美味。固原黃牛肉以其細膩的肉質、鮮美的味道和獨特的風味,贏得了南方市場的青睞。
“固原黃牛肉脂肪潔白、肌肉紅潤,肉質鮮嫩,脂肪鑲嵌于肌肉之中,形成明顯的大理石花紋。”羅亞鵬說。
“固原黃牛是蒙古牛、秦川牛、晉南牛和瘤牛等牛種不斷融合,長期選育形成的獨特地方黃牛類群,牛肉具有肉質細嫩、大理石花紋明顯、香味獨特、濃郁多汁的特點。”張國坪介紹,通過對肉品質分析,固原黃牛鮮味和甜鮮味氨基酸的含量占總氨基酸含量比例高達 50.73%,肉品蛋白質高。
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這里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肉牛中介、經紀人,活牛交易輻射多個省份,每集肉牛交易量 1500 頭左右,每年交易量達25萬頭。“固原黃牛無論是公牛還是母牛,都因其肉質鮮嫩、雪花肉多而暢銷。”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活畜交易市場管理委員會主任單發俊說。
“黃牛食量小,加上抗病性強,銷售市場旺盛,只要養好就有人要,不存在低價銷售或銷售不暢的問題。”王偉偉作為固原黃牛養殖專業戶之一,自 2014年開始規模化養牛以來,一直以固原黃牛為主,年飼養量保持在800頭左右。
“即便在牛價走低時期,固原黃牛的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公斤36 元,牛市回暖后,每公斤賣到50元。”王偉偉表示,固原黃牛的養殖,不僅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的食品。
依托固原黃牛基礎群體發展起來的肉牛產業,已成為固原市主要產業之首和鄉村振興優勢產業。截至2023年底,固原市肉牛飼養量 100.9萬頭,占全區肉牛飼養量的42%;出欄肉牛34.7萬頭,牛肉產量達5.6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245億元。
固原黃牛的保護與價值
肉牛種業是肉牛產業的“芯片”。固原黃牛,以其獨特的遺傳優勢,成為新品種培育的重要基石。“固原黃牛的遺傳背景分析顯示,它是西北唯一含有瘤牛血統的獨立資源群體,填補了自治區在全國畜禽遺傳資源鑒定中的空白。”謝建亮說。
為了保護和利用這一寶貴的種質資源,固原市自2016年起,通過產業化和普惠性項目的支持,鼓勵養殖大戶飼養固原黃牛。目前,已建立了兩個大型固原黃牛遺傳資源保護繁育基地,飼養量超過1000頭。
位于原州區頭營鎮利民村的固原富民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固原黃牛遺傳資源保護最大的繁育場,飼養固原黃牛800多頭。“年繁育固原黃牛600多頭,今年已產牛犢612頭。”該企業負責人王永康說。
“早期,因固原黃牛生長速度慢、產肉少,只能通過引進外國品種,滿足肉類消費需求。現在,隨著肉類消費逐漸飽和,人們追求優質肉品,固原黃牛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張國坪說。
肉牛產業是固原市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一個產業穩健發展,離不開地方品種支撐。”謝建亮介紹,為了穩定產業發展,確保固原黃牛品種得以延續,固原市出臺了“十條”措施,提供飼草補貼、基礎母牛補欄等支持,幫助養殖戶堅定養殖信心。為固原黃牛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2024年6月,寧夏頒布了《推進肉牛產業轉型升級促農增收十二條政策措施》的通知,鼓勵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利用種質資源,培育區域特色肉牛種群。“這一政策的出臺,將進一步促進固原黃牛的保護和發展。”謝建亮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