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余世學:大涼山里的“種糧人”
時間:2025-03-21 10:17:13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羅石芊 字號:【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余世學的一年,那就是“忙”。

  忙著下鄉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忙著帶新人了解當地情況、忙著統計土地的各項指標、忙著收集老鄉的建議、忙著學習不同地方種糧的先進經驗……從春耕、秋收再到冬藏,作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站長,一年中,余世學有不同的“忙法”。

  從關心能否吃飽,到大家能否吃好,再到現在怎樣才能種糧致富……對余世學來說,見證土地的變化,感知土地的生命力,了解土地的故事,是他近40年來的工作重點。

  見證大涼山土地上的變化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余世學而言,沒有什么,是比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糧食更重要的事。

  一條長300多公里的安寧河,從北向南穿過大涼山,造就了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平原。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使這里被譽為“天府糧倉”涼山片區。山下的水稻、山上的苦蕎,地里的土豆、地上的玉米,棚里棚外各式各樣的水果蔬菜,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顏色和生機。

  余世學的人生,就和這片土地緊密相連。這位59歲的種糧人,頭發已有些斑白,炙熱的陽光賦予了他黝黑的皮膚。一副眼鏡,架在他高高的鼻梁上,擋住了他眼角的紋路。一雙拿著本子的手結實、有力。平時不善言辭的他,一聊起種糧,說得頭頭是道,臉上時常掛著笑容。用當地阿媽的話來說,這一看就是個“有知識的種糧人”。

  事實也是如此。1987年,余世學來到涼山州農業技術推廣站。38年來,從最開始的農技推廣人員,到如今的推廣站站長,他的雙眼,看見了這片土地的改變,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吃飽、到吃好、再到致富的過程。

  20世紀90年代,涼山州開始推行雜交玉米高產攻關。“當時想要突破每畝1000千克的大關,大家想盡了辦法,怎么弄都不行。”粗放式操作下,即便是靠著肥沃的土壤,一群人也沒了招。

  如何才能讓大家吃飽飯?一群大涼山的種糧人開始嘗試一輪又一輪的產業發展和技術革新。2010年,涼山州雜交玉米突破每畝1218千克,“這在當時的整個西部地區,都算得上是‘高產’。”

  種糧人深諳“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的道理。2020年,涼山州全面脫貧。在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后,大家開始考慮如何吃好飯。“種子、技術、肥料、病蟲防控、收儲,這些環節至關重要,任何一步落下了,都會出問題。”

  于是,最新的糧食品類,種在了會理、會東、美姑等縣市的田間地頭;現代玉米種業園區里藏著上百種玉米種子“芯片”;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穿過安寧河谷平原;超級雜交水稻完成單季畝產1200公斤超高產攻關……在涼山,稻苗生長、瓜果飄香、一派生機。

  找到守護糧食安全的關鍵

  余世學連續三屆當選四川省人大代表,“為土地上的事兒代言”,成為余世學10多年來的履職主題。這些年,余世學關心著土地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建議優化糧食補貼政策,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加強園區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種業發展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支持;扶持涼山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他提出的這些建議,得到了當地高度重視,部分建議也被相關單位采納實施。

  這幾年,余世學琢磨著土地上出現的新問題。隨著種糧收益走低,部分農戶選擇種植經濟作物,糧食與經濟作物“爭地”。如何調動當地農戶種糧積極性,實現“種糧致富”,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

  去年,余世學跟隨著當地人大代表團,一起前往涼山州的幾個縣市考察農業發展。他發現,不同的地方土壤、氣候有著不同的屬性,因地制宜“糧經輪作、套種”才是適宜的道路。“像冕寧的‘糧煙復合’模式,采用大豆、苦蕎和烤煙套種、輪作的形式,就相對比較成功。而其他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也讓人感到震撼。”

  今年,余世學開始關注土地上的野生動物。在平時治理土地撂荒的過程中,他發現,在涼山的一些山區里,野豬、猴子成群下山,趁人不備,破壞地里的糧食,給當地村民造成不小的損失。

  “莊稼里‘稻草人’也不管用了,有的老鄉半夜要起來不停敲打盆子,驅趕野豬野猴。”余世學說,“老鄉好不容易重新開墾種糧食,結果遇到它們成群下山,不僅大面積毀壞糧食,也會危害村民的生命安全。”

  在調研過程中,余世學還發現,野生動物破壞莊稼后,老鄉們的理賠程序相對復雜,且收益大幅降低,也會打擊大家種糧的積極性。

  “我認為林草部門要積極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全面掌握野生動物的分布區域、種群數量、遷徙路徑等信息。對于過度繁殖的野生動物,可以采取捕捉并轉移到其他適宜棲息地的措施。同時根據農作物損失的情況,制訂具體的補償標準,確保農民能夠獲得合理的賠償;并且研發安裝防御設施,有效保證大家的安全。”余世學說。

  發現土地的下一個機會

  和大多數農業科技工作者一樣,余世學把自己人生的“黃金時代”交給了大涼山。在一次次農業的變革和發展中,他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家種糧觀念的改變和守護糧食安全的決心,也看見了土地賦予的每一次機會。

  新的機會再次降臨,在打造“天府糧倉”的過程中,安寧河谷平原被寄予厚望。但這個“靠天吃飯”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戰。“由于地形地貌等許多原因,目前涼山農業整體機械化程度不高、精細化程度不夠,季節性缺水明顯、基礎設施還需完善。”余世學看來,這些挑戰背后,都藏著涼山農業“突起”的機會。“特色農業、高山種植養殖、森林糧庫這些都是方向。”

  1月20日上午,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翻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工作安排建議中提出,要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持續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發展的核心,還是在于機械化。”余世學說,現在種糧相比以前,更講究一個“科學”,“智能化的產品會越來越多,無人駕駛的農機、點對點的精準栽培等等都有可能在未來的涼山大地上看到,方方面面都在向好發展。”

  對于大眾關注的“未來誰來種糧”一事,余世學并不擔心,“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回到了農村,一些專業化的服務組織開始用上更先進的設備,以后老人在家打個電話就會有專業人才來幫忙種地。”

  余世學依舊對大涼山充滿信心,“未來,這片土地上還會長出更多的農業奇跡。”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