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以“質”為本 逐“綠”前行——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紀實
時間:2025-03-21 10:20:07 來源:農產品市場-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楊武華? 馬艷霞? 梁璟 字號:【

  2024年,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魚池養殖面積中名優水產品養殖面積近8.4萬畝,名優水產品養殖面積占比76%;水產品總產量達7.7萬噸,魚苗生產19.65億尾,魚種投放2.05萬噸,漁業總產值達到28.47億元,占農業產值三分之一。

  這組數據,正是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蔡甸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漁業科技為支撐,積極實施漁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轉型升級,全區淡水養殖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創新驅動顯成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蔡甸區堅持創新引領,加大漁業科技推廣力度,重點圍繞適養品種篩選與選育、生產管理、智能投飼、疫病防控、尾水處理等關鍵環節開展技術攻關,推動漁業提質增效。

  走進蔡甸區張灣街道的恒宇信科技養殖專業合作社,眼前一片繁忙景象。在溫控大棚中,工作人員正在精心投喂刀魚。

  恒宇信科技養殖專業合作社是湖北首家“長江三鮮”繁育中心。該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近年來致力于開展長江特色魚類繁育、養殖的技術攻關,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先后成功繁育養殖長江刀魚、河豚和鰣魚,聚齊了“長江三鮮”。

  據了解,“長江三鮮”都是長江洄游魚,量少價高,2021年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后,武漢市場上再難看到“長江三鮮”的身影。“這樣的美味再也吃不到了,著實可惜。”該合作社負責人陳國榮嘗試人工養殖,經過多年研究和繁育,“長江三鮮”人工繁育技術不斷進步,目前,該合作社養殖基地里的刀魚、鰣魚和河豚的存活率均達90%以上,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野生刀魚‘出水即死’,即便經過人工養殖,出水后進行轉運的存活時間也不超過2小時。”陳國榮說,合作社不僅成功繁育出刀魚,還對其環境適應性進行了改良,使其出水存活時間可延續到24小時,具備了運輸至外省銷售的條件。

  “將‘長江三鮮’齊聚武漢,是我創業以來最自豪的事情。”陳國榮對未來充滿希望,“將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也會為周邊符合養殖條件的養殖戶免費提供技術支持,讓更多人能品嘗到長江特色魚類。”

  武漢震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在蔡甸區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流轉池塘(稻田)3000余畝,近年來一直專門從事水稻、蓮藕、小龍蝦等種植養殖。此前,由于養殖品種單一,不重視品種更新換代,導致小龍蝦品種種質資源退化,蝦產量不斷下降且商品蝦規格小,集中上市賣價低,經濟效益總體偏低。

  2022年起,武漢市農科院水產所水產特色養殖課題組和武漢震燕農產品專業合作社開展“稻—蝦—憨”高效種植養殖模式研究項目,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在武漢市農科院水產所專家的指導下,合作社從沙塘鱧(土憨巴)苗選擇、病害綜合防控、水質綠色調控、適口餌料魚的配備等主要技術要點入手,精準投喂、精細化管理,2023年,80畝試驗田喜獲豐收。合作社負責人雷四斌算了一筆賬,稻田6米的環溝里養沙塘鱧,賣不完的小蝦是沙塘鱧的食物,因為養了蝦和沙塘鱧,稻田里施肥用藥都減少,降低了成本。沙塘鱧總產量約3500斤,總產值超過30萬元。“去年的豐收增加了我們的信心,今年我們多養了一些沙塘鱧。”雷四斌說。

  武漢市農科院水產所負責人介紹:“‘蝦—稻—憨’綜合種養模式,將‘蝦稻輪作’技術和‘稻魚共生’技術兩種種養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稻田的生產潛能,錯峰種養小龍蝦、稻、沙塘鱧,避開蝦、稻、魚相互爭奪稻田營養的局面,最終實現增產、增效,充分發揮物種間互利共生的作用。希望通過試點,讓更多的種養殖戶采用這種新的生態模式來提高效益。”

  向綠增效促轉型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近年來,在湖北省、武漢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蔡甸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水產養殖從量的增長到質的提升,全區淡水養殖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武漢市得民特種養殖有限公司的工廠化繁育車間,一排排孵化池整齊排列,納米增氧機不停輸送氧氣,小小黑色鱖魚苗在水中自由游弋。“循環水育苗即在室內的育苗車間中增設水處理系統以及加溫、增氧設備,讓水質處于恒溫、穩定、干凈的狀態,以達到尾水零排放的效果,適合高密度養殖。”武漢市得民特種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麒麟介紹,“同樣的水體,循環水養的魚苗產量可以提升3倍以上。”

  目前,武漢市得民特種養殖有限公司已建成了鱖魚、鱸魚工廠化繁育苗種設施,實現了苗種工廠化繁育,年繁育量達3000萬尾,突破了蔡甸區鱖魚、鱸魚養殖苗種長期依賴外購的瓶頸。

  走進武漢市品源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水產養殖基地,一個個圈養桶整齊擺放,桶中魚兒翻騰跳躍,工人正在對桶內的馬口魚生長情況進行觀測記錄,并定時投喂飼料。和傳統的外塘養殖模式不同,該基地通過綠色圈養模式,不僅大幅提升了養殖收益,同時達到了養殖廢棄物的 “零排放”,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

  據介紹,圈養桶的底部設置了錐形集污裝置,可高效率收集殘餌、糞污等廢棄物,然后再通過岸上的吸污泵,將魚的糞渣抽至50米開外的水處理系統進行沉淀和過濾,過濾后的尾水再經過人工濕地進行凈化,凈化水可實現循環養魚。此外,每個魚池還配置有傳感器,用于檢測水質、溶氧、溫度等。相比于傳統養殖,池塘“零排放”圈養系統可以實現精準投食,不僅降低了飼料成本,在精細化養殖管理方面也有效地節省了人力成本。

  “這里養殖的魚,魚肉沒有土腥味,肉質鮮嫩,口感更好,長得也好,剛上市就很受市場歡迎。”武漢市品源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利軍說,“目前我們一共有180套圈養桶,還養殖了大閘蟹、小龍蝦、鱖魚、花鰱、匙吻鱘、長吻鮠等淡水產品。”

  高效設施漁業綠色循環養殖應用,為推動漁業綠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蔡甸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蔡甸區依托優質水資源,探索推廣綠色高效設施漁業養殖新模式,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全區池塘“零排放”綠色圈養模式累計推廣415套,養殖效益較傳統養殖大幅提升。目前,全區建成高效設施漁業養殖示范基地11個,包含池塘流道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陸基圈養桶等設施34087立方米。設施漁業經營主體共12(含重疊)個。

  延鏈促融謀發展

  搭平臺、延鏈條、促融合……近年來,蔡甸區堅持全產業鏈建設,全力推進漁業育、養、加、銷全產業鏈深度融合,突出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漁民。

  蔡甸區加快發展水產品加工。以佳簡呈廚食品公司、龍月水產養殖合作社、鉗龍食品公司、得民特種水產養殖公司等水產品加工企業為重點,實施加工設施設備提檔升級,擴大小龍蝦和風味鳊魚、鯽魚等加工產品生產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2023年,龍月專業合作社開展了整蝦保鮮、蝦仁加工等,年加工量達500噸,創產值2000萬元。湖北佳簡呈廚食品公司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保持現有企業穩產前提下,又在侏儒山街洪北片區租4000平方米工業廠房,購置現代化生產設備擴大生產產能,并于當年底建成投產,使該企業水產品加工一舉成為武漢本土水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據統計,2023年,全區水產品年加工量達到2000噸,年產值達0.85億元。

  在武漢市蔡甸區侏儒山街道金馬堰村,湖北簡廚匠造食品有限公司以其獨特的低溫腌制技術,為傳統水產品加工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走進簡廚匠造的生產腌制間,整齊地擺放著正在腌制的各類魚。公司采用的低溫環境腌制技術,將溫度嚴格控制在0℃?10℃之間,有效減緩了低溫菌群的繁殖速度,減少了魚肉營養成分的流失。該公司董事長黃正雄介紹,公司目前主要生產風溜香鯽、手撕大白刁、風溜小刁等產品,銷售渠道通暢,擁有3600多家餐飲企業客戶,魚類供貨商遍布全國主要產地。同時,公司依托當地豐富的水產資源,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參與淡水魚養殖,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還促進了周邊經濟的增長。

  與此同時,蔡甸區還加快發展水產電商營銷。積極支持水產養殖企業建立網絡營銷平臺,引導采取帶貨直播、一鍵代發及組織周邊農產品貼牌等方式發展電商營銷,有效推動產銷對接。

  據了解,武漢尊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農產品加工業的轉變升級。武漢尊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早期主要經營業務為螃蟹、小龍蝦、黃顙魚、鱖魚等名優水產品的生態養殖、線上線下銷售及其繁育技術研發與服務。2024年來,公司在基地重點養殖鱖魚、鱸魚、鮰魚、武昌魚等淡水魚,通過引進一整套冷凍、風干技術,形成了從原料生產、加工運輸到電商銷售一個完整的鏈條。

  走進企業生產車間,兩條用于生產冷凍魚和發酵風干魚的生產線映入眼簾。一條生產線有二十余名工人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公司方豆苗運營中心通過發展電商銷售,將螃蟹、小龍蝦等銷往全國各地,增加了附加值。”據尊沁公司法人方銀華介紹,目前已帶動周邊養殖戶120多戶,每戶增收10萬多元;帶動周邊村民務工,在螃蟹、小龍蝦捕撈、分揀、打包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線,每戶增收6000元以上。

  蔡甸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區還積極發展休閑漁業,充分利用金龍水寨、后官湖、桐湖濕地、沉湖濕地等休閑區域,將釣魚、捕魚、品魚等多種涉魚休閑方式融合到當地的水產產業中,全區有休閑養殖基地125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休閑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下一步,蔡甸區將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聚焦全產業鏈,穩一產、強二產、聯三產,在科技支撐上狠下功夫,提升漁業產業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催生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推動現代設施漁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促進群眾增收、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高效設施漁業養殖示范基地

  欄目指導單位: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