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培養“工匠精神” 從職業教育開始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在瑞士、德國、日本等國的教育制度中,職業教育是培養“工匠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環。職業技校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后,一般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訓期間就被企業“預定”,不僅薪酬待遇不錯,還有利于個人特長的發揮。

  瑞士有300余種職業技能培訓

  在瑞士,超過半數的初中畢業生會進入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深造,成為擁有熟練技術的“現代工匠”。在瑞士,家長對子女不考大學而是上技校的決定,多采取尊重態度。他們認為,只要孩子有興趣、肯鉆研,上職業學校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據統計,瑞士有300余種職業技能的培訓,職業技校體系相當完善。學生進入技校時,校方和學生簽訂合同,這份合同需到教育部門或同業公會備案。學生嚴格按照教程規定學習技能,并同時完成文化知識的學習。按行業不同,學習技能的時間一般為2至4年。

  當歐洲多個鄰國因金融危機而失業率高企時,瑞士的失業率卻一直穩定在3%左右,這與其教育的均衡發展、著力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有很大關系。瑞士人認為,在職業學校只要肯學,學生就可能成為某行業的專家,各行各業都有高素質的人才儲備,國家發展創新才有依靠。

  而數量充足的高素質“現代工匠”源源不斷進入各行各業,也使“瑞士制造”在延續輝煌的同時,不斷發展創新。

  德國職業教育從工廠開始

  歐洲另外一個以制造業聞名的國家——德國,也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德國只有近一半的中學生上大學,而另一半多的中學生大都會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其中包含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

  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克勞斯·比爾申克介紹說,德國的職業教育是企業和學校同時進行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但主要內容在企業進行,學校只起到輔助作用。學生需先與企業簽訂合同成為“學徒”,之后憑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申請職業學校,入學學習。

  學徒畢業成為技工之后,如果想要繼續深造,還可以選擇職業教育的高級繼續教育階段——技師。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實踐為導向,學生一周的課程往往由4天企業實習和1天在校理論學習構成。即便在學校學習理論,職業學校也為學生配備了各種實驗室,供學生隨時動手實踐。

  德國的職業教育一切都從工廠開始,工廠是學習的起點。學校里學到的任何知識都基于實際操作,學校的教學任務也都針對工廠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實踐中找到解決方案。

  德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照操作規程辦事,容不得一點“靈活性”。而正是早早接觸企業和客戶的經歷讓學生們從一開始就養成了嚴謹、負責的態度,為“德國制造”的高質量打下基礎。學生一開始就和企業建立關系,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學習如何與顧客、同事打交道及如何融入團隊。

  日本技工收入比白領高

  在日本,技術或者手藝出眾的人被稱為“匠人”。擁有傳統手工藝技術的非物質文化傳人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而且經常見諸媒體。由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指定的“重要無形文化財產傳承人”俗稱“人間國寶”,會獲得內閣大臣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勛。

  在日本,手藝有高低,職業無貴賤,藍領工人也是很體面的。拉面館的師傅手藝好,月收入可高達1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8 萬元),遠超大公司高級白領。

  在教育方面,日本對技術行業有著特別的保護。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在日本被稱為“專門學校”,從教學內容到畢業方式,都采取和大學完全不同的模式。

  學生如果拿著大學學位去應聘技術型企業,其競爭力通常會比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差一截。所以,如果不是立志成為研究者或白領的年輕人,一般不會削尖了腦袋拼命往大學的門里鉆,因為大學文憑對他們的就業、收入并沒有決定性影響。

  而一些著名的專門學校,如坐落在東京新宿的“日本設計專門學校”,幾乎每年都會有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到這里“回爐”,以期在就業市場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多年來,日本專門學校的學生就業率都保持在98%以上。

  在日本,一名技術崗位的高級藍領工人,憑其月薪足以支撐全家的開銷,并同時供出一套三層樓的獨門獨院住宅。他的妻子可安心在家做全職太太,養育多個子女。正是有了這樣堅實的物質基礎做后盾,日本的技術工人才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施建國   聶曉陽   馮玉婧等)

  摘自《環球》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