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肖村,村東北一處占地100余畝的小院內,“藏”著一片綠油油的小天地。這里是32歲的楊洋和丈夫甕振松的創業基地。6年前,這對80后夫妻為了能讓孩子吃上一口健康菜,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在翁振松的老家肖村,開始了賣菜為生的日子。通過走“私人訂制”路線,小兩口不僅把自家的菜賣到了周邊的高端別墅區,還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和更多人分享健康的蔬菜和生活。
別墅區賣菜 打開銷路
2010年,楊洋和老公在昌平肖村承包了100畝地準備種菜。雖然剛開始什么都不懂,可小夫妻倆還挺敢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起步投資了100多萬,建大棚、買農資、改良土地、接水接電。“最初干活鬧了不少笑話。”楊洋說,承包下來的地當時都是廢棄的玉米秸稈,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機器能夠收割,全家上陣忙活了好幾天,被周圍的村民“恥笑”舍不得花錢。“其實真的不是舍不得花錢,種地我們就是個門外漢。”第一年,小兩口抱著一腔熱情,進行了各種嘗試,手上的繭子磨得越來越厚,但收成卻少得可憐。兩畝地的芝麻收了一捧,也就一斤多點兒;3畝地的黑豆收了兩捧,3斤多點兒;4畝向日葵、花生都顆粒無收,也就黃豆的收成還算說得過去。14個蔬菜大棚也全都撒上了種,種下去的時候滿心歡喜,菜長出來就傻眼了。“這么多菜,我賣誰去呀?”楊洋和翁振松此時才想到銷路問題,開車拉著菜到順義的石門市場去兜售,結果又遭到了“恥笑”:“你這菜不成,都沒洗過。”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健康菜,拿到市場上卻沒人買賬。無奈之下,楊洋只好又買回雞鴨鵝等家禽,幫著消化這些蔬菜。
可是總投入沒收入也不是辦法,銷路的問題還是要解決。想到周邊緊鄰高檔別墅區,楊洋開始拎著菜到社區去“兜售”。因為蔬菜品質有保障,楊洋很快在社區打開了銷路。本來一周一次的擺攤銷售,也變成了一周兩次,后來周邊7個社區全都設有銷售點,忙得可謂是不可開交。
為會員送菜 穩定模式
靠著口口相傳,楊洋家的菜開始變得供不應求。“有時候客戶趕不上到攤位買菜,就問能不能送貨上門。”楊洋說,這一問反倒讓她受了啟發,想著能不能走“私人訂制”的路線,為顧客送貨上門。于是在一位同樣有過創業經歷的客戶幫助下,楊洋開始制定合同、價格,洽談物流,從2012年起,她家的“小菜園”搞起了會員制。
“我們推出的會員年卡分為兩種,含雞蛋的為每年9200元;不含雞蛋的為每年7800元。”楊洋說,靠著前期的口碑積累,會員卡一經推出,就吸引了100多名會員。一下子有了一筆90多萬的資金,也讓小菜園入不敷出的狀況有所緩解。
“我們采用的這種模式,是在國外十分流行的社區支持農業模式。”楊洋說,簡單來說,就是全程實現對顧客物流、服務的保障和承諾,新鮮的蔬菜、水果從生產大棚采摘到配送至客戶家門口,絕不超過6小時。蔬菜、果品,必須保證現摘現送;柴雞蛋必須是自家林間散放、粗糧喂養的雞下的;還有各種雜糧等作物,也必須是不打農藥的農副產品。靠著這“三個必須”,楊洋家小菜園的會員規模從最初的100多人擴大到了300多人。會員只需辦上一張年卡,就可享受“每周鮮蔬配送到家”的服務。同時,小菜園還會定期組織客戶親自到農場體驗采摘的樂趣。
推陽臺蔬菜 傳遞理念
銷路問題解決了,楊洋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為客戶尋找更好的食材方面。目前,楊洋家的小菜園可為會員提供的蔬菜種類有300多種,包括葉類菜、果類菜、藥性菜、野菜等,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菌類、水果、茶葉。
在為會員進行配送的同時,楊洋也在高檔社區內開了實體蔬菜店,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和更多人分享健康的食材。“其實,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僅僅是健康的蔬菜,還有健康的生活理念。”如今,擴大會員規模已經不是楊洋工作的重心,因為現有的會員人數已經能夠“消化”她家小菜園出產的菜品,如果再擴大規模,相應的物流投入也會增加。今年,楊洋計劃推廣她的“空中花園”項目,由小菜園提供種子和基質給客戶,讓他們在自家陽臺收獲健康食材,體驗種植的樂趣。此外,她還將對基地進行“裝修”,打造相關的親子項目。未來,她希望在自己的基地設置“健康講堂”,為更多人傳遞健康生活的理念,和他們一起共享田園生活的樂趣。
(葵 南)
摘自《京郊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