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等15個部門,最近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加大健康扶貧工作力度。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讓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
在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平方面有什么主要舉措
一是加快完善基本醫保制度,對農村貧困人口實行政策傾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覆蓋所有貧困人口并實行政策傾斜。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按規定由財政給予補貼,門診統籌覆蓋所有貧困地區,提高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新農合新增籌資加大對大病保險的支持力度,并逐步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大病保險報銷比例等。
二是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力度。將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進一步減輕貧困患者大病造成的負擔。對突發重大疾病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患者,加大臨時救助幫扶力度,積極發動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進行救助。
三是提高農村貧困殘疾人醫療保障水平。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
如何有效控制農村貧困人口大病醫療費用
一是實行縣域內農村貧困人口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定點醫療機構設立綜合服務窗口,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貧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時支付自負醫療費用。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研究探索市域和省域內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的結算機制。
二是加大醫保控費力度。扎實推進支付方式改革,強化基金預算管理,完善按病種、按人頭、按床日付費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復合型支付方式,有效控制費用。
三是推進貧困地區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加強貧困地區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業和有關臨床專科建設,探索通過縣鄉村一體化醫療聯合體等方式,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到2020年使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如何做到對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進行分類救治
對需要治療的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實行分類救治。能一次性治愈的,組織專家集中力量實施治療,2016年起選擇疾病負擔較重、社會影響較大、療效確切的大病進行集中救治,控制治療費用,減輕貧困大病患者費用負擔。需要住院維持治療的,由就近具備能力的醫療機構實施治療。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的,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醫療機構指導下實施治療和康復管理。
在貧困地區醫療機構建設方面有哪些舉措
2016年已支持包含貧困地區在內的縣級醫院建設項目400個、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2080個、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項目200個、縣級疾控機構建設項目196個。到2020年使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每個鄉鎮建設1所標準化的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衛生室。
有針對性地加強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到2020年使貧困地區每個鄉鎮衛生院至少有2名醫師、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掌握5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為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服務。
如何采取綜合措施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一是加大貧困地區慢性病、傳染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如加強腫瘤隨訪登記及死因監測,擴大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面;加強貧困地區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篩查登記、救治救助和服務管理;完成已查明氟、砷超標地區降氟降砷改水工程建設,基本控制地方性氟、砷中毒危害等。
二是加強貧困地區婦幼健康工作。如在貧困地區全面實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農村婦女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農村婦女“兩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兒童營養改善、新生兒疾病篩查等項目,推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逐步實現0?6歲視力、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免費得到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服務等。
三是深入開展貧困地區愛國衛生運動。如實施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扶貧行動,有效提升貧困地區人居環境質量;將農村改廁與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相結合,加快農村衛生廁所建設進程;加強農村飲用水和環境衛生監測、調查與評估,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綜合治理大氣污染、地表水環境污染和噪聲污染等。
摘自國家衛計委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