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已成為當下農產品銷售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載體。只是,同行無同利,有人賺自然也有人不賺,就有那么一批人,沒有從電商中搶得市場蛋糕。
名優農產品網售不順
早上5點剛過,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北關街道東夏莊社區的孫仲亭就睡不著了,一個人跑到庫房里抽起了悶煙。
入冬以后,濰縣蘿卜大量上市。讓孫仲亭沒有想到的是,蘿卜的市場價格一路下降,達到了近8年來的最低。原本零售一個能賣到3元甚至5元的蘿卜,如今只能以1元左右的價格出售。
線下損失線上補,孫仲亭一心想利用網絡打個翻身仗。孫仲亭種了3畝蘿卜,想到“雙11”之后連著“雙12”,他又預訂了鄰居家的2畝蘿卜。“雙11”之前他又準備包裝網、包裝箱,又聯絡快遞,鉚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可沒想到的是,海量下單并沒有出現,“一天也就一兩單。”
日照的電商趙忠玲也在為大量庫存發愁。在她租來的倉庫里,蘋果堆成了小山。趙忠玲的婆家在五蓮縣松柏鎮店子村,2015年村里的蘋果產量高,但一直沒有收購商上門,她就想利用網絡試試看。招人、套袋、裝箱……趙忠玲一通忙活下來卻是一場空,兩個多月過去了,總共也沒賣出幾單。
其實,不少農民開網店的效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趙忠玲在當地幾百戶農民中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很多網店每天能接到的單子很少,有的甚至一單都沒成交過。
酒香也得會吆喝
在某知名網售平臺搜索“濰縣蘿卜”,有1390個搜索結果,就是“濰縣夏莊蘿卜”也能搜到97個,其中銷量靠前的大多由公司運營,像孫仲亭這種農民個體很少。
好東西還需會吆喝,這個道理在電商行業體現得尤為明顯。同樣是網上賣蘿卜,同村的孫利明和楊保國就有差距。孫利明種著4畝多地,一年能收獲將近2萬斤蘿卜,但他一年只能在網上賣三四千斤,賺兩三千元。楊保國是外地人,來東夏莊租地種蘿卜,一個月網絡銷量能達到5000多斤。原因在于他在網頁上貼出了一份檢測報告,說其蘿卜50多項農殘均未檢出,是“安全蘿卜”。“比質量比服務,還要比創意,懂買家心理,酒香也得會吆喝。”楊保國說。
“網上賣蘋果的人這么多,誰會注意到我的店鋪呢?”在某網售平臺,趙忠玲發現賣蘋果的有2.91萬家,在這么多商家中脫穎而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買家又不清楚五蓮蘋果和其他地方的蘋果有什么差別,總歸是挑便宜的。”要想提高知名度,就得在電商平臺上做廣告,但廣告費用高昂,不是一般農民承受得了的。
電商短板待補齊
農民網店被視為農產品新的銷售渠道。新渠道要暢通,還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政府要出力,特別是做農村電商單槍匹馬做不了的事。”趙忠玲說,地方政府不僅要鼓勵大家開網店,還要為農民提供產品包裝、營銷策劃、融資擔保等一條龍服務。之前,她想趕在電商節前拍一組新照片,可找遍周邊都沒有找到好的攝影師。無奈之下,她帶了一箱蘋果到青島,才拍出比較滿意的圖片發到網店上。
農產品還要打造網上品牌。“不少人買蘿卜都是當水果吃,所以味道偏甜的最受歡迎。但是2015年受天氣影響,一些剛拔出的蘿卜偏辣。有的賣家為了銷量,只要有人買就發貨,破壞了濰縣蘿卜的品牌形象。”從事蘿卜電商銷售的王建嶺說。
不是所有農產品都適合搬到網上。“如果農產品本身沒有附加值,最好遵循就近原則,進批發市場。”生鮮電商沱沱公社CEO杜非說,“對于蘿卜,要看是否符合高品質種植工藝、是否符合遠距離運輸標準等,如果在這些地方深入挖掘,應該能在一大堆蘿卜中選出差異化的。”杜非以濰縣蘿卜為例,給農產品網上銷售支了一招。
現在,城市電商的貨源、營銷、客服早已實現了社會化分工,而許多農村網店創業者還普遍停留在前店后廠、家庭作坊式的初級階段。如果只是把網絡看成一個新的銷售渠道,市場營銷滯后、產品缺乏創意、忽視客戶服務,這些問題堆在一起,最后就會變成農民網上銷售農產品的種種障礙。
摘自《農村大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