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為畝均效益好、賣價高,火龍果、櫻桃、藍莓等特色精品水果在不少地方引種較多,很多果農紛紛開始嘗試種植。不過,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一些種植者也坦言,因為銷售模式單一,引種水果收益平平,并非想象中賺錢。
錯位發展
果農紛紛引種特色水果
錯位發展引種特色果品,這是江蘇無錫宜興金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美君的經營思路。“傳統果品競爭太激烈,人工成本高,利潤空間也越來越小,所以競爭優勢薄弱。”張美君這幾年間一直奔走在全國各地,尋找適合栽培種植的特色果品,6年前開始種植櫻桃,3年前從外地引種了藍莓,2年前又引進火龍果種植。如今,這些從外地引種的特色水果都已經掛果有收益。張美君直言,她希望通過引種,在當地種出稀罕的果品,沖擊高端市場。
據了解,目前無錫有不少果農像張美君一樣嘗試特色水果引種種植,這些引種水果都是市場上比較熱門的水果,經過培育已陸續進入回報期。特色水果的高附加值是吸引果農進入的主要原因。在張美君的果園里,紅心火龍果售價每斤30元,而在水果超市里售價僅10多元;藍莓售價每斤100元,在水果超市里售價僅二三十元。“本地產的因為沒有經過長途運輸,鮮潔度和口感都更好,營養價值高,而且數量不多,所以價格比較貴。”張美君說,特色果品雖然賣得比較貴,但仍有一些顧客愿意上果園來買。
收益平平
賣價高但投入高風險高
不過,這些特色水果種植園中,做大做強的可謂鳳毛麟角。特色水果賣價高,但也面臨著高投入和高風險。能否引種成功結出優質果實,以及價格高于同類產品能否得到市場認可,這些都是果農擔憂的問題。
“引種特色果品時的一次性投入比傳統果品高不少,如種植火龍果,需要引入設施農業,還要引入種植技術、買種植專利。其次是管理成本大,傳統果品可能相對粗放管理就可以了,但引種的果品需要精細化管理,如藍莓種植要求很高,土壤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最好要在丘陵地帶種植。”張美君坦言,盡管這些引種水果已經有收成,但收益平平,并未達到她的預期,“前景應該很好,但不能做大只能做優”。
在無錫濱湖區包地種冬棗的余坤明則告訴記者,由于無錫的氣候和引種地區有差異,引種的果品普遍抗病能力差,需要看天吃飯。“山東的氣候比較干燥,我們這高溫、高濕的天氣較多,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雨水多了棗子容易裂縫影響外觀,也賣不出價錢,這些都是引種水果的弊端。”據余坤明介紹,去年掛果期雨水特別多,土壤水分偏多,棗樹葉子發黃且掉得厲害,棗子產量、品質都受到一定影響,這樣的情況他還是第一次遇到。而據其透露,冬棗每斤20元的定價已經好幾年沒動過,“雖然減產也不敢隨意提價”。
業內提醒
盲目跟風或滯銷價跌
無錫市蔬菜果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吳惠慶告訴記者,近年來受經濟形勢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水蜜桃、葡萄、西瓜等原本優質優價的地產水果不僅銷路變窄,身價也跟著下跌。生存空間小了,一些果農便尋覓出路。部分果農看上了市場上的熱門特色水果,紛紛從外地引種。在銷售模式上,多數走的還是和傳統水果一樣的進園采摘、老顧客購買路線。從協會了解的情況來看,高收益者寥寥,真正走向市場的幾乎還沒有。
吳惠慶提醒,跟風種植、盲目種植,稀罕水果也會漸漸變成平常物,最終無法避免滯銷價跌的命運。水果生產種植必須以市場運作為導向,明確自身商品的市場定位及與定位相符合的品質、包裝要求,然后才是價格的追求。現在很多電商都在進入生鮮市場,水果價格有較大優勢。如果引種特色水果要進軍電商獲得更大的市場,就需要質量規格清晰,定量包裝,同時加強商品的成本核算,把商品價格定位在既有競爭力又能盈利的最佳處。此外還要建立信譽,服務及時不失信。
摘自《江蘇農業科技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