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購機補貼政策的調整可以說是農機產業熱門話題之一。按照農財兩部《2015—2017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補貼對象、補貼范圍、補貼標準等內容均作出科學調整,調整后的補貼政策操作更規范、資金更安全、政策更高效。那么,在政策落實過程中,農機合作組織或農民的購機需求都發生了哪些改變,哪些變化得到的“點贊”更多?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下吧。
變化一
可直接以合作社名義購機了
“以前我們合作社買機器,必須以社員的名義買,即便是合作社出資,也要將補貼款打到社員的賬戶。2015年購機補貼政策改革后,我們可直接以合作社的名義買,還可以享受優先購買的福利,省去許多購機手續上的麻煩,補貼款一次性打到合作社的賬戶中。”廣西武鳴縣起鳳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覃生靈笑呵呵地說。
2015年,《意見》將補貼對象范圍擴大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補貼對象不再局限于農民,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城鎮居民和涉農企業也可以申請辦理購機補貼。大部分省份還對農機合作社進行優先補貼,其余按照申請錄入順序排隊,先買先補,補貼資金用完為止。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將農業企業納入補貼對象,這項福利不僅解了許多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和糧食經理人購機方面的燃眉之急,對農機生產企業來說也是一項福音。最明顯的是,補貼對象增加后,糧食加工企業、家庭農場和糧食經理人也加入購機行列,許多農機的銷售量大幅上漲。例如,2015年7~9月期間,各地烘干機市場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促進了產品零件的批量生產,若未來幾年能繼續提升機具的批量化,烘干機成本也有望下降。
據了解,自補貼對象放寬后,全國許多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享受到補貼,以湖南省為例,2015年就有137家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涉農企業享受到購機補貼政策。
變化二
部分關鍵環節機具可敞開買了
“一臺甘蔗種植機售價7萬元,國家補貼2萬元,省里補貼2萬元,合作社只需要花3萬元,這樣合作社就有能力買足夠的機具作業了。”覃生靈告訴記者。
為使購機補貼資金使用更為“精準”,2015年中央補貼品目有所縮小,各省可從中選擇部分品目作為省補范圍,并要根據當地優勢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和補貼資金規模,選擇部分關鍵環節機具進行敞開補貼。
為確保糧食安全,國家鼓勵糧食種植,對糧棉油糖等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所需機具進行重點補貼。覃生靈說:“甘蔗屬于廣西的特色經濟作物,合作社甘蔗種植面積較大,往年購買的甘蔗種植機和收獲機數量并不能滿足合作社的生產需求。政策改革后,我們合作社一次性購買了36臺甘蔗種植機,30臺甘蔗收獲機。區農機部門得知我們還需要更多機具,承諾2016年將繼續增加我們的補貼機具數量,真是解決了合作社甘蔗生產中的大麻煩!”
與此同時,購機補貼資金還可根據往年經驗,對重點機具進行“資金預留”。據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農業機械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胡偉介紹,2015年,天津市在確定補貼重點的前提下,要求各區縣農機中心,對本區縣急需重點發展的農機產品,切塊預留一定量的補貼資金,確保市財政資金精準使用,發揮補貼資金的引領帶動作用,更好滿足用戶需求。
變化三
同檔機具各地補貼都一樣,購買者有議價權了
政策調整后,購買同一類型機具,各地補貼額都一樣,使合作社掌握了議價主動權。2015年已經有多家規模性農機企業展開團購活動,合作社購買大馬力拖拉機,在享受定額補貼的前提下,有的每臺能比原市場價便宜2000~3000元,農機戶得到了真正的實惠。
為防止同類機具省域間補貼額差距過大,2015年開始,農業部分三種形式開展農機購置補貼機具分類分檔和補貼額測算確定工作:一是通用類機具繼續由農業部統一分類分檔并確定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二是3個及以上省份補貼的非通用類機具,全國分成4個小組,由相關省份共同研究分類分檔并確定中央財政資金最高補貼額。三是1~2個省份補貼的非通用類機具分類分檔及補貼額確定,由各省自行組織并加強相鄰省份間的溝通協調。
變化四
懲處力度大,違規企業很難進入補貼市場了
隨著購機補貼政策的完善,《意見》特別要求各省應加強監管,進一步加大對違紀違規企業的懲處力度。
據了解,農機企業的違規行為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未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享受補貼農業機械產品的種類、生產企業、型號、配置、價格及補貼標準等相關內容;未在經營場所懸掛“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產品經銷商”標識;農民購機后,供貨不及時,引起投訴;違反“三包”規定,引起投訴;未向購機者說明農機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項;銷售記錄和農機購置補貼機具檔案不健全等。一般來說,各地農機部門一旦發現上述問題,就會迅速開展核查工作,對確有問題的產品,采取暫停補貼辦理、約談企業、下調補貼標準、取消補貼資格、追回補貼資金等多種措施進行處理。
僅2015年上半年,全國便查處了66家企業的違規行為,并將情節嚴重的企業和法人列入黑名單。
記者觀察
政策改革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2015年,購機補貼政策采取穩中求變的戰略,精簡品目,突出重點。一方面執行期由以往的1年變為3年,進一步穩定預期,保持政策連續性;另一方面,對補貼范圍、補貼標準、操作方式等進行了優化設計,使補貼政策更加完善。改革后的補貼政策將更加尊重農民的自主權、順應市場化需求。
2016年,購機補貼政策還將延續2015年之態勢,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重點鎖定“縮范圍、降定額、促敞開”,為保障糧食安全、突出關鍵環節、推進協調發展繼續發力。
摘自《中國農機化導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