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歷史古裝電視劇《羋月傳》熱播,不僅使“羋”(mǐ)字奪人眼球,該劇中大量的生僻字更是引發了熱議。
生僻字,又稱冷僻字,是指不常見或人們不熟悉的漢字。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特別強調,我們所說的生僻字雖然不經常用,但仍然屬于現代漢語的范疇。例如“薅”“氽”等;要區別于另外兩個概念,一個是歷史用字,指已經在現代漢語中消亡,只有在文字學、歷史學、古代典籍等專業領域才會用到的字。例如“騔”“耜”等;另一個是生造字,這類字屬于錯誤的字,不能當作規范的漢字使用,例如“嫑”等。
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冉啟斌認為,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當代人的歷史文化素養,因為在生僻字中往往蘊含著歷史文化信息,或是有著時代的印記。例如,先秦時候豬的名稱有“豕”(shǐ,指一般的豬)、“豭”(jiā,指公豬)、“豝”(bā,指母豬)、“豚”(tún,指小豬)、“豜”(jiān,指3歲的小豬)等等,這些漢字現在看來大多是生僻字了,但它們體現了在上古農耕社會,豬這種家畜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有著很強的時代印記。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宋文輝也表示,生僻字大多和產生這些字的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如古代流行酷刑,包括割掉人膝蓋骨的刖(yuè)刑。隨著文明進步,這些刑法被廢除,這些字也就很少使用、甚至消失了。再如古代留存下來的很多石碑下面都有一個像烏龜的動物馱著,民間俗稱“王八馱碑”,實際上這個動物是傳說中龍生九子中的一個,叫赑屃(bì xì)。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生僻字從產生到逐漸淡出實際使用領域,再到重新引發人們關注,有著特定的原因。作為一些人們不經常使用的漢字,它們背后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印記,勾起人們的歷史記憶,而從方言口語中轉化而來的生僻字可以豐富我們的書面語表達,使其更生活化、口語化。然而過度推崇,把生僻字當作一種風氣去提倡,則有悖于現代漢語的規范和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