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稻田養魚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一個好產業。然而,記者在四川省邛崍市牟禮鎮小塘村四川沃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基地,看到的稻田養魚卻與眾不同——田埂四周都種上了桃樹、李樹。今年,這些果樹已經試花掛果。這樣的“一地多用”使業主的收益進一步加大。
發揮邊際效應 一三產業互動
四川沃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在小塘村流轉土地1170畝。3年前,公司拿出其中約500畝搞起了稻田養魚的示范,由此,稻田里有了水稻,有了魚,有了鴨。可是,公司負責人楊林均還嫌不夠。
“我們當時考慮要發揮稻田的邊際效應,使稻田的邊邊角角都能產生經濟效益。”楊林均說,“2014年8月,我們就利用田埂種秦王桃和脆紅李。這樣,果樹開花了,可以形成觀光農業的一部分;水果成熟了,又可搞采摘體驗,形成休閑農業的一部分。我要讓基地形成一三產業互動。”
今年以來,楊林均的愿景已初步實現:桃李花開,迎來了一撥撥的游客;上個月,桃樹初掛果,1棵摘了10斤桃;李子也零星掛果。楊林均預計,到了投產期,1棵桃樹至少有40斤秦王桃、1棵李樹至少有15斤脆紅李。
500畝水稻田 40畝溝和埂
楊林均的稻田養魚綜合種養基地由三個環形構成:中間的一環是稻田;稻田相當于一個島,四周環繞著水溝,供魚和鴨活動,水溝構成第二環;水溝的外圍是加寬的田埂,構成第三環,田埂上種植桃李樹。
據楊林均介紹,500畝稻田,水溝和田埂的面積不超過8%。也就是說,500畝稻田要拿出40畝做水溝和田埂,在這40畝中,水溝的比例占3/5、田埂的比例占2/5。水溝寬2.5米、深1.2?1.5米,田埂寬2米。楊林均說:“實際上,田埂寬度達到1米就可以種果樹了。”
在500畝既有稻田又有水溝和田埂的基地里,楊林均每畝投放了300尾魚苗、5只鴨苗,種植了7株果樹苗。果樹的株距約3.5米。楊林均投入的魚苗包括鯉魚、草魚、鯽魚、鯰魚、黃辣丁等,還投放了青蛙。他說,蝦、蟹、鱉都能養,養殖品種不一樣,水溝的寬度和深度也不同。
舍得高投入 才有好回報
楊林均介紹說,他的稻田養魚綜合種養模式,在前期投入是比較大的,這主要是一次性投入,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防盜防逃設施,魚苗、鴨苗、果苗乃至人工和栽植等投入,“1畝比單純種水稻要增加2000多元投入”。而且,從500畝稻田中拿出40畝來搞稻田養魚綜合種養,一年大約要少產4萬斤水稻,按1.3元/斤的稻谷收購價折算,就少收了5萬余元。
“但是,我搞的稻田綜合種養,更劃算。”楊林均說,“光是這40畝養魚、養鴨、種果樹,今后每年至少增收15萬元;其余的460畝水稻,由于有魚在稻田游動,可以吃掉一部分水里的害蟲,還可以拱松泥土,能達到松土和中耕的作用,可使水稻1畝增產8%至10%、水稻品質提高。去年起,我不再賣谷子了,而是賣大米,賣5元一斤,折算谷子價格達到了每斤3元。我1畝水稻就要至少多收入1500元。”
此外,楊林均還利用他的稻田養魚基地開展摸魚節、垂釣、賞春花等休閑體驗活動,也吸引來了一批批市民,進而開拓了出售基地農產品的渠道。
從魚苗抓起 搞生態種養
據楊林均介紹,他的稻田養魚綜合種養、一地多用模式,還包括一些技術要點。
一是從魚苗培育開始,魚苗必須在池塘培育,從水花到一定規格,水溫、水質、殺菌、培水,必須嚴格操作。楊林均的基地均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培育魚苗。
二是稻田每隔15天就要消一次毒。為了保證稻田和水溝里有魚兒所需的足夠的溶氧,要監測稻田和水溝里的水溫,水溫需控制在28℃以內,一旦超過30℃,就需灌水降溫。
三是要改變水稻的種植模式。農藥、除草劑不能用,要采用物理殺蟲,殺菌、殺毒要用生物制劑。而且,稻田的水深達到了20厘米,水深比傳統的稻田多了15厘米,以便于魚兒游動。
四是田埂上種植的果樹,修下來的枝條,絕不能丟在水溝里,以免影響捕魚作業。
(周金泉)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