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古人的極致玩法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導讀:現代人玩游戲,聲色光電俱全,但是無論多少感官體驗,都是翻不出如來手掌的孫悟空,被限定在游戲設定的無形思維框架里。古代人正相反。他們在有限的技術之外,各有發揮,肆無忌憚,玩出了許多的想象力。

 

唐人愛牡丹,一擲萬金,為了培植牡丹甚至用錦緞帷幕作為暖房。更有幻術培育出神奇的品種。韓愈有個侄子叫韓湘,為了把牡丹花變成青、紫、黃、紅四種顏色,將牡丹花叢圍起來,令人用紫礦、輕粉、朱紅、旦暮四種顏色澆灌牡丹的根基,一個月之后,牡丹果然變作了四種顏色。

唐代也有人為了玩,命都不要。潘彥喜歡玩雙陸,人到哪里懷里都揣一副棋局。他有一次出海,碰上了大風暴落進水里,在海中抓著一塊船板漂浮的時候還抱著他的雙陸棋盤,連骰子也要銜在嘴里。就這樣漂了兩天一夜來到岸邊,雙手磨損見骨,也依然牢牢抱著他的雙陸。

比起在家里玩,古人更喜歡出門玩,最喜歡的就是打獵了。玩得最刺激的是三國時候的吳王孫權。蘇軾寫“親射虎,看孫郎”可不是胡吹的,因為獵虎確實是孫權的奇葩愛好。為了更安全地射老虎,孫權專門做了一個射虎車,周圍有方形箭孔,孫權站在車上射箭卻不怕老虎撲進來把他的脖子咬斷。對于敢于沖到車前的猛獸,孫權還以用手去打它們為樂,令大臣們非常頭疼。

獵射的門道并非只有射中獵物那么一種,有人在射獵里鉆研出另一種難度更大更稀奇的玩法。十六國前燕時,有個叫賈堅的人,據說射術非常好。他六十歲的時候,前燕國的國王在百步之外放了一匹牛,問他能否射中。賈堅回答說,我現在年紀大了,眼睛看不清了。他的第一箭擦著牛脊背而去,第二箭擦著牛肚子而去,全部不傷皮肉只射下皮毛。有大臣問,可以試試射中吧?賈堅鄙視地說了一聲,射箭這種事情,貴在不中,射中還不簡單?于是一箭出去,正中牛身。

打獵有時間和次數的限制,若是太喜歡,臣子會覺得君主荒淫無度,家長會覺得孩子玩物喪志。孩子和君主不能毫不心虛地接下這個惡名,于是就有了斗智斗勇。三國時候,曹操經常被叔父在他父親面前告狀說他斗雞走狗、田獵無度,于是曹操一見到叔父便裝作口眼歪斜的樣子,說自己中風了。叔父自然把這個了不得的新聞告訴了曹操的父親,而曹父招他來詢問的時候,曹操只說,您看我明明好好的,一定是叔父不喜歡我說我壞話。于是從此叔父再告狀,曹父也不往心里去了。唐太宗李世民沒有曹操這樣的小詭計,就只好在大臣魏征撞破他玩鳥的時候,把那只鳥藏在袖子里活活悶死了。

游戲也不僅只是玩,作為一種社交手段,古人時常用玩游戲時候的表現來考察人品,表現口味,結交朋友。東晉時候流行一種叫樗蒲的桌游,有點像今天的飛行棋,每人不同的棋子全部抵達終點為勝。當時的大軍閥桓溫很喜歡玩,但水平不怎么樣。不過,跟他一道玩過的劉惔卻因此認定他出征一定能夠成功。有人問他原因,劉惔說,桓溫這個人做事情穩重,就好像他玩樗蒲,如果覺得不能達成的行動,他就不去做。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經在出行的路上碰見了當時的大學者蔡邕。蔡邕與他一見如故,后來將自己許多藏書都送給了王粲,就因為王粲對于圍棋鉆研深厚。王粲曾經在路邊看人下棋,棋盤被人碰亂了,王粲便憑記憶將棋局恢復了出來。主人不信,用布蓋住棋局請王粲重新復盤。于是王粲另擺了一局,竟與原先那盤棋沒有一顆棋子的差別。也是東漢時候,孔融的兩個小兒子很喜歡下棋,直到孔融被曹操殺掉,鄰居去通報這個消息時,他們依然在下棋。聽說父親死了,兩個小孩只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還有一種唱歌的玩法,叫嘯。大約與現在的吹口哨差不多,但比吹口哨要粗獷很多。嘯,大概更接近于我們登上風景優美的山峰時,嗷嗷喊起來。諸葛亮隱居南陽的時候,讀書累了便常常嘯一嘯。東晉時候的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兒子,熱愛竹子,走到哪里都要在庭院種上竹子,哪怕是小住幾天也不能免。他還曾經旁若無人跑到別人家的庭院里面去觀賞竹子,把主人嚇一跳。有人問他為什么,他便只是嘯——嗷嗷叫著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所以,嘯可以表達很多的情感,西晉成公綏曾經寫過《嘯賦》,不僅教人怎么發聲,也對比嘯的音色和音質,教人怎么用嘯的方式來作曲。

以前有些戲法,我們現在也玩,只是那會兒玩起來放開得多。比如,唐人熱衷文身,卻不只是文個名字、花朵那么簡單。有人是白居易的鐵桿粉絲,便從脖子以下全身刺滿了三十首白居易的詩篇,還為詩篇配上了丹青圖畫。還有馬戲,唐朝人稱為舞馬,詩人張說有《舞馬詞》,描述舞馬可以曲起兩膝,如同跪拜,還能夠銜杯喝酒,在桌上舉趾翹尾,騰轉而飛。

以前玩游戲,規則并不復雜,于是參加游戲的人便可以在疏漏的規則空間里放飛自我,細細想象和品味。如今的游戲絲絲入扣,可卻再沒有讓游戲者突破規則的想象空間了。

摘自《鄉鎮論壇》等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