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推進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探索有效的無害化處理裝備技術示范推廣機制,2014年,農業部農機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在北京、遼寧、福建、山東、河南等5省(市)開展無害化處理裝備先進性、適用性和安全性試驗示范,以期為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措施和規模養殖場購機用機提供依據。北京作為試點省(市)之一,經過近兩年的運行,試點情況如何?最近,記者到北京市郊區進行了采訪。
在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的果園里,一株株葡萄藤掛滿紫里透紅的葡萄。“今年的果子長勢特別好,顏色艷、口感甜,產量也提高不少,這些有機肥效果還真是不錯。”北京皕富生態園負責人劉豐指著一包粉末狀的肥料告訴記者,這種肥料是用病死豬加工制成的。
為解決病死禽畜處理這一難題,2014年北京市選擇了三家養殖企業開展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械技術試驗示范。經過近兩年的使用,這批示范企業生產的有機肥已獲得農戶的認可。
整個過程不排放任何污染物
大汗淋漓、臭氣熏天,繁忙的工作人員帶著口罩將死豬丟進用挖掘機挖好的4米深坑里,在離地面1.5米左右的時候,撒上白石灰,然后回填……這是幾年前北京泰欣福民養豬有限公司工人們處理死豬尸體的場景,該公司副總經理趙紅星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采取深埋處理,真的挺麻煩,還容易污染環境。深埋都是在自己公司的養豬場空地上進行,當時最頭痛的是害怕土地不夠用。你想,如果一個月挖一個坑,哪來那么多空地給你挖呢?”
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機械技術應用之前,我國處理動物尸體的種種方法各有弊病。比如掩埋易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而且工序繁雜;焚化會產生濃煙、臭味,污染空氣,燃料費用成本高;化尸井處理會產生惡臭、血水,易污染地下水、孳生病媒,并且處理時間長;較為環保的化制法,也由于設備投資運行成本高、處理工藝復雜、占地較大等問題讓養殖企業望而卻步。
而如今,趙紅星的這些煩惱已然不再。“采用無害化處理設備,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北京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推廣站站長助理熊波介紹道,“這項技術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主要是通過設備對病死廢棄動物進行分切、絞碎、發酵、殺菌、干燥,經過添加專用微生物菌,將動物尸體降解,轉化為無害粉狀有機肥料,最終達到批量環保處理、循環經濟。”
“相比以前深埋,這樣處理病死豬尸體,的確是非常環保,而且還很高效。”趙紅星講道,“經過48個小時的處理,死豬尸體會完全脫水,脫水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會自然揮發。”設備運行中產生的尾氣會經過水箱消毒、除臭裝置過濾后再進行排放,因此整個過程沒有任何異味,沒有殘留的血水、尸體,高溫能殺死有害病菌,不會排放任何污染物。
生態有機肥安全環保肥效高
“這些死豬做成的生態有機肥,可以說是最干凈的肥料,無污染、沒異味、不招蟲,而且肥效比豬糞肥和化肥要高。”作為趙紅星公司有機肥的忠實客戶,種植著200畝葡萄和100畝櫻桃的劉豐評價說,“經過近兩年的使用,效果比較明顯,用了這種肥結出來的果實顏色更加鮮艷,甜度也更高,而且葡萄、櫻桃的綜合產量每畝提高了上百斤。”
據劉豐介紹,豬糞肥購買后還需要堆漚一段時間,既占地又散發臭味,而死豬制成的有機肥可以直接施用。從施加量看,一畝地平均需施豬糞肥14~15方,而這種有機肥一般7方左右即可奏效。“因此,綜合看來,我覺得還是死豬制成的有機肥性價比更高一些。”
當然,目前病死禽畜制成的有機肥在加工銷售過程中也面臨著產量少、難以做成品牌的問題。“我們的生態有機肥的客戶主要是周圍經營水果等經濟作物的回頭客。由于量太少,很多時候供不應求,我們只能出售給我們的老客戶。”趙紅星預測說,“將來如果這項技術能大面積推廣,我認為集中生產做成的品牌有機肥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可觀。”
那么該設備運行能否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呢?對此,趙紅星算起了一筆經濟賬,如果將輔料費、電費、人工成本、設備折舊等全部算進去,1.4噸設備滿負荷無害化處理一次的成本約為1168.5元,可生產有機肥600公斤,按照有機肥每公斤1元計算,其收益為600元,加之國家給予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每頭80元的補貼,1噸約10頭豬800元,所以綜合收益為231.5元。
可在規模化養殖場推廣
其實設備看著挺高科技,操作起來卻十分簡單。“各種運行數據都呈現在顯示屏上,一目了然。我們只需提前設定好程序,整個過程都是自動化運行,不需要專人看著。”北京市房山區竇店農牧工商總公司副總經理王衛忠說,“機器啟動完成加料后,我們要做的,只是等待6個小時,去收集一批次死雞降解成的有機肥。”
對此,趙紅星也深有同感,“如果出現故障,設備會自動報警,因此啟動后不再需要人工看管,像我們這里,就是修理工兼職處理病死豬。”
從冷庫到設備接近封閉式的流水線,還可采取無線遙控操作,對病死禽畜進行物理隔絕,降低人同病死動物尸體的直接接觸,起到了良好的防疫效果。而且冷庫可以將尸體先行存放,等到存量足夠一個批次處理時再統一進行處理。“現在養殖業科技發達了,病死豬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而且病死的多是小豬,因此先存冷庫再集中處理的方式更加符合現在的實際。”趙紅星告訴記者,“這臺設備核定批次處理量是1400公斤,我們一般一周才開動一次。”
添加稻殼粉、玉米芯等輔料,是有機肥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據趙紅星測算,投入1噸的死豬,大約需要300公斤的稻殼粉,其中豬會脫去占自身重量60%的水分,最后會生產出大約600公斤的有機肥。
“經過近兩年的示范試驗,我們認為,可在規模化養殖場推廣這項技術。”熊波說。
(劉振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