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貴州省修文縣谷堡鄉上硐村,滿眼郁郁蔥蔥。漫山遍野的果樹上,飽滿的獼猴桃懸掛枝頭。
47歲的劉衛早早起床,去豬場查看仔豬情況。豬場內,工人正在對豬糞進行干濕分離處理。“一天兩次,早晚各一次。”劉衛指著干得熱火朝天的工人說。很多人看來臭烘烘、難處理的豬糞,在劉衛眼中卻是“香餑餑”。
去年年初,劉衛承包了150畝獼猴桃果園。聽說鄉里對家庭農場有政策扶持,鼓勵種植獼猴桃的農戶養豬,每戶支持6萬元,劉衛趕緊報了名。“不僅有政策補貼,還省下了肥料錢。”劉衛笑著說。
他算了一筆賬:150多畝獼猴桃,一年需要肥料200噸左右。養豬一年農家肥的產量有100噸,每年肥料錢能省下10多萬元。生豬出欄后一年又能有10多萬元的收益,而且風險小,何樂而不為?
原來,為了鼓勵種養結合,修文縣在推進家庭農場的過程中,與當地養殖公司聯合,采取了“公司+農戶”的模式。養殖公司總經理張興強說,養殖場選址的地方必須是果蔬基地,還要求實現糞污零排放。公司統一提供仔豬、藥品、技術、防疫支持,定價回收生豬,降低農戶市場風險,“農戶的積極性很高,前一批生豬剛出欄,就沖洗豬圈、消毒,申請補欄。”
在劉衛豬場的圈舍旁,有一個100立方米的干糞池,里面堆滿了用袋子裝好的干糞;干糞池下面是一個100立方米的濕糞池,豬場產生的濕糞通過管道流到積糞池,經過一個月的堆積發酵后,變作肥料被運往果園。在山坡果園的高處,有一些修建好的積糞池,劉衛介紹,圈舍的濕糞池滿后,就會通過水泵將濕糞抽上去,儲存起來用于灌溉。(唐 勝)
摘自《中國畜牧獸醫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