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縣廣興鎮寶塔村,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卻蘊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 “老物件”——竹編蒸籠。在這里,竹編蒸籠有著近百年制作歷史,幾乎家家戶戶都能見到零零散散加工竹編蒸籠的身影。
來到53歲的寶塔村三組村民鄭永財家中,只見他身旁擺放著一大堆已剖開的竹片,他拿著把尖頭鐮不停地在竹片里劃拉出一條條分布均勻、深淺一致的溝槽。“我們行話管這叫‘放筋’,就這么一直‘放’,直到竹片厚度降到只有原先的1/3,讓堅韌的竹片變得綿軟,再開火‘轉皮’,轉成圓圈,做成蒸籠的外皮。”鄭永財介紹,一格完整的蒸籠做下來,有約100道工序,熟手耗時最少也得一天一夜。
與鄭永財一同加工的,還有他80歲的老父親鄭陽星。別看老人年歲已高,做起手工絲毫不含糊,一條厚約2厘米的竹片,老人用鐮刀可以劃拉出六七條細竹片來,行話叫“劃蓋子”。上前一問,老人更是耳聰目明,他笑呵呵地說:“我16歲學做蒸籠,到今天已有60多年了。”
“近年來,由于沿海地區機械加工蒸籠產品的出現及盛行,抵了我們手編蒸籠的不少生意。”村干部劉玉紅說,“人家一格蒸籠用機械加工,只賣六七元,且底子開口均勻美觀,封皮無毛刺,賣相好。而我們堅持純手工,成本高,最低都要一格10元,還因制作多以家庭作坊為主,質量參差不齊。”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廣興鎮政府正在積極謀劃,助推竹編產業。
(劉 鑫)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