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人為何長壽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5年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4年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6.83歲,男性為80.50歲,均刷了新歷史最高記錄。與其他國家比較,日本女性的壽命已經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男性的排名也上升了一位,排名第三。

  日本人的長壽除了較高的醫療水平和醫療保障外,和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

  請客總是吃不飽

  有的人剛到日本時,往往覺得飯的分量 “少得可憐”,經常幾片新鮮蔬菜、四五片肉片、一碗醬湯、一小碗米飯就是一頓份飯。日本除了相撲運動員以外,很少見到胖子。而且日本人吃飯很慢,一碟菜他們能細嚼慢咽地吃上十幾分鐘。

  適當節制飲食,是簡便易行的保持健康長壽、延緩衰老的方法。長期攝入大量的高熱量、高脂肪和高蛋白質的“三高”食品,對健康和長壽損害很大。

  膳食“少量多樣”

  日本人的膳食特點是食物種類多樣而不偏嗜,每頓菜肴品種多,數量少。魚、肉、蔬菜、豆類、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裝,花樣繁多,這樣每頓飯都能攝入多種而且均衡的營養成分。日本人的飲食以大米、蔬菜、海產品為主,而且菜一般都很清淡,將菜放在水里煮一煮,拿一小盒調料就可以蘸著吃。

  人體對營養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飲食合理搭配能夠保證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因此,要避免偏食和飲食的單調,做到膳食的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豆類等食品。很多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惡性腫瘤、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等的發生與膳食結構的不合理、營養素攝入的失衡有著重要的關系,日本人注意合理膳食結構和營養平衡的習慣對延長壽命有很大幫助。

  烹飪講究“水料理”

  日本人的烹飪方式主要是生食或者蒸煮,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日本飲食普遍少油、少鹽、少調味品,很少用煎炸、紅燒等烹調方法。日本人吃海產品、豆制品和蔬菜也不用大量的油爆炒和紅燒,基本上是生吃或拌成沙拉。

  清蒸、涼拌、水煮的烹調方法可最大程度地提供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活性物質,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有利于健康。

  愛吃海產品,吃魚比吃米多

  日本四面環海,日本人是徹底的食魚民族,每年人均吃魚200多斤,比吃米還多,基本每餐都會有新鮮的海產品。海產品的營養豐富,章魚、魷魚、蝦、蟹、秋刀魚、蠔等海鮮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牛磺酸,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減少中性脂肪。魚和貝類的牛磺酸含量也相當多。

  此外,日本人還常吃海帶、海苔等海藻類食物,海藻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是抵御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殺手锏。壽司是日本國民的主食,其主要成分就是米飯和紫菜。將海藻類作為主食天天食用,是日本料理最獨特的地方,這和日本人的長壽有著密切的關系

  熱衷于沐浴與萬步走

  日本人長壽也與他們的養生方式有關。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愛沐浴的民族,除了家里設備齊全的浴室,社區內的公共浴室也星羅棋布。日本人在沐浴方法上也不斷推陳出新,發明了諸如米酒浴、鮮花浴、菜湯浴、蘋果浴和森林浴等品種。這些新的浴法不僅能潔凈身體,而且還兼有防治某些疾病和放松情緒的效果。

  很多日本人都熱衷于“每天走1萬步”的健身方式。雖然日本每個家庭都擁有至少一輛汽車,但一般情況下日本人出行還是偏向于走路或公共交通。

  心態平和

  很多疾病的產生、惡化都與情緒有關。當人的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及新陳代謝就會處于平穩的、相互協調的狀態。日本人比較謙和,相互之間特別注意文明禮貌。和睦共處,遇事不躁,耐性和韌性極高,這是日本人從小就注重培養的個人修養。良好的心態是一種很好的日常精神療法。但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日本人也很懂得及時發泄。

  拼命工作也不誤休息

  別看工作壓力非常大,但是日本人很懂得勞逸結合,工作時認真努力,休息時盡情放松。日本人酷愛旅游,這使他們變得輕松而愉快。工作有張有弛,可以排除孤獨和憂郁感,也能使人與社會廣泛接觸,得到友誼、溫暖和真誠,有益于身心健康。

  (王德榮)

  摘自《健康時報》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