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綠的甘藍幼苗整齊排列,地塊中心伸出的噴灌桁架不停運作,水花均勻滋潤著耕地,這便是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的甘藍全程機械化集成示范點的真實寫照。
甘藍全程機械化 省時省工又省力
過去,甘藍生產過程中以人工作業為主,用工量多,勞動強度大,作業效率較低;而且人工作業隨意性大,質量參差不齊。而在露地甘藍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過程中,不僅針對各個生產環節配套農機具,開展機械化作業,實現省工省力;而且還能優化每個環節的作業標準及要求,實現各個環節之間相互銜接,相互促進。比如,在甘藍機械收獲時,收獲機對田園平整度要求很高,如果顛簸不平,則容易在收獲過程中造成切球,從而使甘藍破損,嚴重降低經營者收益。在全程機械化過程中引入激光平地技術,可保障平地效果,同時改小高畦栽培為平畦栽培,為后續機械作業奠定了基礎。
農機農藝相融合 用好機子種好菜
甘藍生產過程囊括了耕整地、集約化育苗、移栽、田間管理、收獲、田園清潔等環節,不同環節之間機械作業相互銜接,標準一致,從移栽定植的株行距,到動力設備與作業裝備的輪距、輪寬都了進行統一設計,既要達到甘藍生產的農藝要求,又滿足了機械化作業的需要。
以目前已經開展的機械移栽為例,作業采用的是四行鏈夾式移栽機,主要工作部件有鏈夾式栽植器、開溝器、覆土輪、傳動仿形輪、傳動裝置和機架,適合大面積露地蔬菜移栽,生產效率為每小時3?4畝,比人工移栽作業效率提高5倍以上。移栽過程中行株距準確,移栽秧苗直立度好,喂苗送苗穩定可靠,移栽效果均勻整齊,適合于露地甘藍生產移栽定植使用。
農機信息相融合 精準作業提質量
為了適應精準農業的要求,甘藍生產中引進了激光控制平地與自動駕駛技術。激光控制平地技術利用激光束平面取代常規機械平地中人眼目視作為控制基準,通過控制液壓系統操縱平地鏟運機具工作,完成土地平整作業。激光平整后的土地縱橫坡度近似為零,可提高水肥分布均勻度,提高灌溉質量,促進水肥高效利用,也有利于蔬菜機械化移栽、收獲作業以及田間管理。
此次引入的自動駕駛系統由北斗接收天線、顯示器、控制器、液壓閥、角度傳感器和北斗基站組成。拖拉機自動駕駛技術能長時間地精確作業而不受時間的限制,在降低人工駕駛技術需求的同時大大提高了作業質量和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產量。甘藍全程機械化技術將自動駕駛系統安裝到大型拖拉機上,可確保在各作業環節,拖拉機都能準確找到同一路徑,減少各作業環節機具對秧苗的損傷。通過實地測量,265米作業行進距離上,鄰接行距誤差在2厘米左右。
生產生態兩手抓 碧水青山永相隨
甘藍種植土地前茬生產玉米,殘余有大量玉米秸稈,利用秸稈切割揉碎壓捆機,可將玉米收獲后的殘留秸稈撿拾打捆。收集起來的秸稈經過處理,利用秸稈直燃高效鍋爐供暖系統,實現充分燃燒,燃燒熱效率高,再為甘藍育苗溫室蓄熱增溫,保證育苗工作順利開展。與此同時,秸稈燃燒后產生的草木灰,作為肥料還田,提高土壤肥力。通過秸稈收集處理設備,實現了殘留秸稈的綜合利用,使秸稈變廢為寶。
甘藍全程機械化生產中還采用了大量節水、節肥、節藥技術裝備。灌溉方面使用了指針式噴灌機,作業直徑218米,一次可以完成56畝耕地的澆水作業,具有噴灑均勻、節能、節水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施肥方面使用了有機肥撒施機,實現高效、省力撒施有機肥,培肥土壤地力,減少農田化肥使用,降低化肥對農田污染。植保方面,通過安裝害蟲遠程實時監測系統,實現害蟲統計、遠程監測、害蟲預警;利用性誘素等,定向誘捕滅殺害蟲,實現綠色生態防控;利用植保無人機實現空中打藥,大幅度提高植保打藥作業效率,降低農藥對人體的傷害,打藥均勻,霧化效果好。
(李 凱)
摘自《京郊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