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亮是一位返鄉務農創業的復轉軍人。2003年從新疆某部隊回到甘肅金昌,在自家5畝多地上種起紅辣椒、鐵板椒。他的辣椒“植”場故事,要從一把鹽說起。
瓶頸打破了:
一把鹽解決了鮮椒貯存難題
每年收獲季節,大量鮮椒集中上市,辣椒的收儲、運輸和加工面臨峰值壓力。以運輸環節為例,每噸鮮椒從甘肅金昌運往四川郫縣的費用約為450元,但如果貯存起來錯峰運輸,每噸僅需220元左右。
“下游企業的貯存能力有限,作為辣椒產業鏈最上游的椒農,利益無法保證。如果不想辦法把鮮椒貯存起來,農民辛苦一年種出來的辣椒就無法保證穩定的價格,從而可能導致豐產不豐收。”蔡子亮說。
而這個問題被蔡子亮的一把鹽破解了。
在12米見方、5.3米深的鹽漬池里,蔡子亮掏出一把腌了一年的辣椒,紅澄澄的色澤十分誘人,握在手里冰冰涼涼,咬上一口鮮嫩多汁。
“鮮椒中有3/4的水分,平鋪在鹽漬池里,每百斤辣椒配一定比例的食鹽層層腌制,鹽水降到池底后再抽上來,保證窖池溫度在1℃以下,就可以將鮮椒存放兩三年時間。”蔡子亮十分專業地介紹起鹽漬椒的加工工藝。
起初,蔡子亮摸索著存了一大缸辣椒:一層辣椒一層鹽地腌起來,頂上壓塊大石頭,再用泥土封缸。6個月后,他請來四川辣椒加工企業的技術人員一同開缸,鹽漬椒的鮮嫩程度出人意料,客戶對蔡子亮的土辦法贊不絕口。
腌一缸容易,腌一池就難了。2013年,菜子亮建了第一口鹽漬池。由于池體以磚建成,鹽水外滲,效果并不理想。“辣椒和鹽的比例也要不斷試驗,鹽量太少無法保鮮,太多又會超標。”蔡子亮說。
次年,蔡子亮又用鋼筋水泥建了新池,椒鹽比例也慢慢調試到理想值,鹽漬椒的保鮮效果一下子提升上來。到了第三年,鹽漬椒就已供不應求。
“我們建了42口鹽漬池,可鹽漬鮮椒3萬噸。”蔡子亮告訴記者,修建一口窖池的成本不低,但鹽漬椒的價格是鮮椒的2.5倍。
方式轉變了:
一株苗解決了辣椒凍害難題
蔡子亮之所以能攻克鮮椒貯存難題,與甘肅金昌一帶的氣候條件密不可分。10月,辣椒收獲時正是金昌降溫季,低溫保證了鹽漬椒的貯存效果。
但是,天氣往往不能盡遂人意。金昌無霜期約135天,如果收獲不及時,鮮椒很有可能被秋季降溫凍壞;而如果早播種,就可能遭受倒春寒凍害。
“點籽種植一般在4月中上旬播種,9月中下旬收獲,一頭一尾很容易遭受凍害。而直接種苗,從育苗棚移栽到地里的時間可以推遲到5月上旬,收獲能提前到8月下旬。”蔡子亮告訴記者,通過育苗移栽的種植方式,辣椒遭遇凍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在金昌市水源鎮永寧村,蔡子亮的56座育苗溫室連成一片,映襯在不遠處雄壯的祁連山下。在墻體厚達12米的溫室里,蔡子亮隨手拿起一盤98穴、每穴雙株的穴盤,郁郁蔥蔥的椒苗已經適種。通過防風降溫和適當控水,再經過10天的煉苗過程,椒苗移栽定植后可以迅速適應祁連山下的低溫和大風環境。移栽的辣椒只有60厘米高,比籽粒直播的植株矮了10厘米,卻可以多坐10個左右的果,而且能100%成熟。“成熟的紅椒受了凍害也還可以食用,沒熟的綠椒一凍就沒用了。”蔡子亮介紹說,籽粒直播植株一般有1/3左右的果無法成熟,每年受凍害的影響非常大。
“以前,農民習慣自留種,靠密植提高產量,一畝地里要種8000株,產量反而上不去;現在直接移栽種苗,一畝地只播5000株苗,種植密度合理,產量大大提高。”蔡子亮說。
解決了凍害問題,形成了成熟的栽培技術,辣椒種植的風險降低,產量穩定。再加上訂單和收儲保證,農民種辣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2014年,蔡子亮流轉了3000畝土地,建起了紅辣椒種植基地;組建了永昌縣德圓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水源鎮及周邊9個鄉鎮椒農種植2.5萬畝。
(李 飛)
摘自《農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