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里,土雞土鴨跑來跑去;山坡上,一群山羊正在吃草;池塘里,成群的魚兒翻滾搶食;土地上,蔬菜綠意盎然;不遠處,幾十個當地村民在割草……這是筆者在四川省仁壽縣鐘祥鎮蜀色天鄉家庭農場看到的一幕。
“在這里,養殖—沼氣—種植,環環相連。”農場主駱學文告訴筆者,這個循環產業園是被“逼”出來的。
回鄉創業 辦起家庭農場
今年50歲的駱學文16歲就外出打工,他和弟弟駱學才在外地摸爬滾打多年后,開了一家建筑公司,有了一定積蓄。2013年春節,駱學文回家過年。看到家鄉的山地因村民大量外出務工而大片撂荒。兄弟倆毅然決定把投資方向從建筑業轉向農業。在拿出多年積蓄的同時,他們說動3個親戚共同投資,首期流轉租賃890畝山地,創辦合伙制家庭農場。
“我們最初想發展果樹和苗木,把農場打造成丘陵地區遠近聞名的綠色、生態、環保示范場。”駱學文說,按照綠色農業的要求,在發展過程中,果樹和苗木需要大量有機肥。于是,他們四處從養雞場、養豬場購買雞糞、豬糞。一年下來,僅購買有機肥就花了30多萬元。
控制成本 發展循環產業
必須把成本控制下去!通過思考和咨詢,駱學文決定自己發展養殖業,就地解決有機肥問題。2014年,他們第一次引進4000余只雞、鴨、鵝在果樹地里放養。
“雞、鴨、鵝在果樹林下放養,產生的有機肥肥了土壯了樹,而且林下放養的雞、鴨、鵝肉質好、價格高、銷路暢。”駱學文說,實踐證明,走循環產業的路子行得通。“養殖讓我減少了部分有機肥支出,節約了除草松土人工,每只雞鴨鵝還帶來30元左右的利潤。一來一去賺歡了。”
嘗到循環產業的甜頭后,駱學文決定擴大養殖,走高端路線。農場又流轉了1200畝土地,養起了野豬、小香豬、黑豬、牛、羊和魚。
為充分發揮循環產業的優勢,駱學文在大部分果樹地里種上了四季青草,為養殖業提供足夠的青飼料。開辟蔬菜基地,種上時令有機蔬菜。牛、羊、豬的排泄物實行干稀分類,干糞發酵制成營養土,用于種植果樹、蔬菜。稀糞進入化糞池,發酵后增壓通過自流灌溉管網輸送到土里,實現了零排放、全利用。
經過3年多的發展,農場累計流轉土地2700畝,解決了當地120名村民的就業。
“前兩年,農場里養殖產業的經濟效益貼補了種植產業的支出,還有一定的盈利。今年,種植產業也開始見成效了。”對循環產業園,駱學文充滿信心,他說,“目前我們已經在仁壽城區開設了實體店,把農場的生態產品面對面地銷售給市民。下一步,農場將進一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觀光旅游。”
(潘建勇)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