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在生物學上是一種食物,屬瓜果類,民間多指紅薯。在湖北方言中也有傻、笨的意思,叫人苕貨就是說人笨。
2015全國十佳農民吳華平,別人笑話他是一個“苕貨”,他也說自己是個“天門苕”。可是這樣一個“苕貨”,本事卻很大:你開汽車,他能操控著無人機;你盯著智能手機,他已經能玩轉衛星;你在網上聊天購物,他卻能通過網絡遠程控制自己的農田……這樣的一個人,怎么自稱“苕貨”呢?
“苕”事之一
堅信種糧食能掙大錢
吳華平曾經在制藥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他卻說到農村種糧食能賺大錢,于是他棄工從農,當起了農民。當時為這事,大家都說他是個“苕貨”。誰也沒有想到,他種糧食的地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幾畝承包地,到規模種植160多畝耕地,現在流轉經營8萬多畝耕地。這么大面積的糧食,全靠農機進行種植,吳華平現在的固定資產已經從當初的白手起家達到了1.2億元,在他的合作社里,社員的年收入可以達到8.6萬元之多。
吳華平的合作社從2007年開始流轉土地,他深知農民講的是實惠,只有價錢出得高,農民才樂意把土地流轉給你,這是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基礎。算收成時,社員要糧食的,吳華平就給800斤稻谷,要錢的按當年的稻谷市場價折算。“太劃算了!”農民們這樣說著,“自己種,收成根本沒有交給合作社來的好,不僅年底有分紅,騰出來時間又可以在外打工賺錢,全年收入比過去增加了好多。”
2011年,吳華平曾用高于市場價數倍的“天價”流轉農戶的土地。很多人笑他傻,但吳華平說其中另有“商機”:他流轉了土地后,合作社農資投入全部是大公司直供,每畝地省120元以上;全程機械化提升作業效率,每畝地省160元以上;改變種植模式使他每畝地多收300元以上,這樣每畝地的產值就遠遠超出了原來。
“苕”事之二
把一大半利益讓出去
如果有一份工作,包吃、包住、包培訓,工資還很高,你愿意做嗎?吳華平的合作社就給農民提供了這樣好的一份工作。
在吳華平的合作社里,每年的經營純收入,除了提取5%的公積金、公益金和10%的生產發展預留風險金外,其余85%全部用于社員分配, 2014年,社員人均收入達到了8.6萬元。
合作社的員工食堂每桌四菜一湯,兩葷兩素,飯管吃飽,菜可添加。家里來客了可以到食堂里享受免費餐,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到食堂吃。每人每餐標準5元,5元就能吃飽吃好。吳華平把合作社做成了一個大家庭,致力打造產、學、研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平臺,建設社村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
在吳華平的合作社里,農民幸福指數高了,再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職業而抬不起頭。一位社員笑著說:“我覺得當農民很自豪!”
“天門苕” 不“苕”
“人家一畝地只做到每畝田1200?1400斤,我就有底氣把他做到1600斤甚至1800斤!”而吳華平的底氣,則來源于學習。有句老話說,“年過四十不學藝”,可吳華平從插秧、旋耕、收割、智能育秧技術,到無人機應用、衛星定位精準作業和遠程監控,稻鰍共育、秸稈沼氣新能源的利用等,樣樣都學,力爭精通。
很多老吳看起來“苕”的事情,其實就是他比周圍的人走得快了那么幾步。回過頭來思量,才發現他的每一個苕事情,都透露著大聰明。
CCTV7 科技苑欄目供稿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