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計今年水稻“兩遷”害蟲、粘蟲等遷飛性害蟲發生將明顯重于近年
● 預計今年小麥赤霉病、稻瘟病、稻曲病等氣候型病害大面積流行風險加大
● 預計今年水稻螟蟲、小麥穗期蚜蟲、玉米螟等繼續維持發生區域廣、程度重的態勢,東亞飛蝗局部將出現高密度點片危害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測報網病蟲冬前基數調查和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16年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將加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近55億畝次,同比增加7%。
一、水稻“兩遷”害蟲明顯重于近年,大部稻區偏重至大發生
據監測,2015年秋季“兩遷”害蟲回遷蟲量比常年增加8%。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冬季南方大部稻區及境外蟲源地大氣熱量、水分條件對害蟲越冬較為有利,2016年春季降水偏多、汛期提前、時空分布不均,將導致遷入期提前、遷入量增加,局部出現集中遷入危害現象。加之水稻栽插、生育期不一,橋梁田多,利于害蟲發生危害。預計2016年稻飛虱在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稻區大發生,西南、江淮稻區偏重發生,發生面積4.3億畝次,同比增加24%;稻縱卷葉螟總體偏重發生,其中黔東、湘西、江南和長江中下游湖庫及沿江稻區大發生,發生面積3.2億畝次,同比增加37%。
二、稻瘟病、稻曲病發生面積增加,部分稻區流行風險上升
水稻主栽品種稻瘟病抗性參差不齊,西南、東北感病品種比例達50?60%,稻曲病抗性品種較為缺乏。粳稻種植區域擴大、南移,適宜病害發生范圍增加。加之受厄爾尼諾氣候影響,長江流域、江南、華南、東北稻區降水偏多,易感生育期遇連陰雨天氣幾率高于常年,病害流行風險上升。預計2016年稻瘟病在華南、西南東部、江南、長江中下游、東北等部分稻區偏重流行,發生面積8000萬畝次,比常年增加10%以上;稻曲病在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中晚稻區偏重流行,發生面積6700萬畝,比常年增加50%以上。
三、小麥赤霉病顯著重于常年,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呈大流行態勢
大部麥區主推品種抗病性缺乏,小麥與水稻、玉米輪作及秸稈還田等致使菌源不斷累積,春季氣溫接近常年同期,長江中下游至黃淮南部降水偏多,加之部分地區小麥播期推遲,抽穗揚花易感生育期遇連陰雨天氣幾率增加,加重病害流行程度。預計2016年小麥赤霉病發生顯著重于常年,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呈大流行態勢,需實施預防控制面積2.5億畝次以上,同比增加10%以上。
四、小麥條銹病總體發生平穩,長江中流、黃淮南部麥區存在偏重流行風險
冬前調查,秋苗發病是2001年以來最輕的一年,各地多以單片病葉為主,但受冬季氣溫偏高、濕度偏大影響,西南、漢水流域、長江中游部分冬繁區病情擴展較快,局部早播麥田發病中心多。春季西北東部、長江中下游至黃淮南部降水偏多,對病害流行十分有利。預計2016年小麥條銹病在長江中下流、黃淮南部、西北和西南部分麥區偏重流行,發生面積約3700萬畝,同比基本持平。
五、小麥蚜蟲發生范圍廣,黃淮海主產麥區穗期蚜蟲大發生
冬前調查,江淮、黃淮、華北和西北麥區普遍發生,大部麥區蟲口密度同比增加45%以上。開春黃淮海、西南等地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利于蚜蟲越冬和繁殖危害。預計2016年小麥蚜蟲總體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6億畝次,比常年增加10%左右。其中,山東、河北、河南等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小麥穗期蚜蟲將大發生。
六、粘蟲發生重于上年,黃淮、華北和東北玉米主產區局部可能出現集中危害
據監測,2015年夏末秋初大部回遷蟲量同比增加2倍以上,山東、江蘇、浙江部分地區高達10?27倍。冬季華南、江南等主要越冬地氣溫正常、降水偏多,春季長江中下游至黃淮南部等一代發生區降水偏多,利于種群繁衍、基數累積;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活躍、波動頻繁,利于其往返遷飛和發生危害。預計2016年粘蟲發生近1億畝次,同比增加20%。其中,黃淮、華北和東北等玉米種植區局部可能出現高密度集中危害。
此外,水稻螟蟲、玉米螟2016年繼續維持發生面積大、部分地區程度重的態勢。其中,水稻螟蟲發生2.8億畝次,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單雙季稻混栽區,以及西南北部稻區偏重發生;玉米螟發生3.5億畝次,東北、華北春玉米區大部偏重發生,黃淮海夏玉米區繼續呈上升態勢,大部將中等或以上程度發生。馬鈴薯主產區晚疫病繼續偏重流行,西南部分地區將達大發生程度,發生面積3500萬畝。東亞飛蝗總體中等發生,面積約2000萬畝,沿黃灘區、環渤海灣湖庫局部將出現高密度點片危害。
全國農技中心
農業部種植業司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