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海南三亞玫瑰谷內的各色玫瑰卻開得正艷。玫瑰為溫寒帶作物,主要在我國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種植。近年來,通過人工選育和品種馴化,玫瑰在熱帶季風性氣候的三亞種植成功,結束了海南沒有玫瑰花的歷史。
“既然海南冬季能夠種植反季節瓜菜,為何不能種植玫瑰?”三亞玫瑰谷生產技術部經理許惠秋認為,海南冬季光熱資源充足,且土壤多為適宜玫瑰生長的沙質土壤,如果能在海南種植玫瑰,就可以填補國內冬季玫瑰鮮切花市場的不足。
于是從2006年開始,三亞玫瑰谷先后引進2000多種玫瑰進行品種馴化,通過兩年多大田試驗種植,目前市場上主要銷售的紅色、粉色、白色系鮮切花玫瑰品種均實現成功種植。
玫瑰為多年生作物,在海南種植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度夏,確保玫瑰夏季不死苗。許惠秋告訴記者,海南夏季高溫、高濕,玫瑰容易得黑斑病和枯枝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一是通過生物誘導,促進其根系生長,以適應海南夏季地表溫度過高的情況;二是通過病蟲害防治和修剪技術保持葉子生長旺盛,有效控制黑斑病。”
據了解,我國北方種植玫瑰多采用重度修剪,而三亞玫瑰谷則根據觀賞和產花兩種用途,分別采取輕度和中度修剪方式。許惠秋介紹,景區觀賞玫瑰采用輕度修剪,只修冠頭,枯花后一周內修剪,30天后又是一個花期,花期為半個月;產花苗在9月底開始修剪、施肥,中度修剪后40天左右采第一批鮮切花,產花期為11月到次年5月。
另外,玫瑰的土壤需求偏酸性,三亞玫瑰谷用修剪后的枝條與豆餅、深海魚粉等混合,加入微生物菌發酵生產有機肥。通過生物肥改良后的土壤,不僅有機質含量高,而且pH值在5.5左右,適宜玫瑰生長。
雖然玫瑰在海南可實現全年開放,但由于夏季花瓣質量相對較差,因此只在冬季采花,夏季休養。三亞冬季大田玫瑰同國內昆明等地溫室大棚內的相比,玫瑰花苞直徑稍小一些,但由于光照充足,顏色卻要鮮艷許多,因此市場價值并無差異,而且生長周期要縮短1/3,種植成本大幅降低。
為做大做強三亞玫瑰產業,三亞玫瑰谷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1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00多戶農民種植玫瑰1000多畝,按照“統一種苗、統一農資、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分散種植”的方式,全程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農民最關心的是種植玫瑰的效益。”許惠秋稱,為了保障農民利益,三亞玫瑰谷常年以每支8毛錢的保底價收購農戶的鮮切玫瑰花。
三亞市吉陽區大毛村村民李玉梅在玫瑰谷技術人員指導下種植玫瑰花4年多,她給記者算了筆賬,每畝地年產鮮切花4萬支,一支8毛錢,畝均年產值3.2萬元,扣除成本,畝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而且在三亞種大田玫瑰好管,一人能管理兩畝多,一年純收入差不多5萬元,還只干半年活。”
(鄧衛哲)
摘自《農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