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猴年說猴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泓 徐夕雯 倪方六 字號:【

  在中國傳統十二生肖中,猴排名第九,但在動物界中,猴卻屬于最高等的類群——哺乳綱靈長目。作為與人類的基因序列最相似的物種,自古以來猿猴便得到了人類的普遍關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都有各自的猿猴文化。猴子活潑機靈的形象更一直活躍在人類的藝術創造中。

  申猴的來頭

  代表申年的生肖是人們喜愛的猴子。在中國古代,常將猿猴連稱,人們喜愛猿猴,還因為古人將它視為長壽的象征。伴隨長壽的自然是安詳平和,生活幸福。

  猿猴長壽而面目又似老人,加上長臂善于攀緣,因此猿猴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還被賦予更為神奇的色彩。最膾炙人口的故事,當屬《吳越春秋》中所記越女和袁公比劍術之事,當對搏三擊之后,袁公飛上樹梢化白猿而去。

  而中國古典小說中更為神奇的,還是小說《西游記》中那位神通廣大的猴王孫悟空。他那猴首人裝的有趣造型,如今已是家喻戶曉、老少熟知,并被作為中國畫、年畫以及面塑、剪紙、風箏等民間工藝創作的題材,更是活躍在戲曲舞臺和電影、電視屏幕之中。

  談起行者孫悟空那猴首人裝的藝術造型,則需追溯到明代《西游記》小說成書以前,至少在隋唐時期,十二辰(十二時)中的“申”像,就已經從寫實的猴子塑造為猴首人軀身穿袍服的形貌。就是由歷史上唐玄奘西天取經而鋪衍的故事中,出現有隨行的猴行者,《西游記》也非首創,至少在五代時已經出現。甘肅敦煌榆林窟西夏時期的壁畫,有西行求法高僧禮拜普賢菩薩的畫像,在高僧身后隨有馱經的白馬,白馬旁立有合十禮拜的猴首人身的猴行者。這些猴行者的形貌,正是后來孫悟空藝術造型的前身。

  除了猴首人身的神異造型以外,中國古代文物中更多的是寫實的猿猴造型藝術品。

  為什么能入選十二生肖

  所謂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十二種動物。對于這十二種動物為什么能入選十二生肖,歷來說法多多。

  漢族中有一種說法是,猴子能入選十二生肖是因為老虎幫的忙,猴子曾救過老虎,因此與老虎的關系不薄,老虎下山覓食時,山里的大事小事均交由猴子打理,故留下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歇后語。

  另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是,十二生肖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創造的,當年選用哪十二種動物有分歧,只好采取“比先后”的辦法,誰領先誰入選。傳說牛跑在最前面,哪知老鼠跳上牛背,在牛即將到達終點時,一躍而下,巧得第一,牛屈居第二,隨后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其實,“比先后”只是一種文學式的想象。

  對于十二生肖的來歷,古人還有一種“不足之形”的說法,流傳頗廣。認為,十二生肖是根據每一種動物特有的生理特征(缺陷),即所謂“虧”來選擇的。

  猴與吉利

  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近有一場“猴子的把戲——猴年特別展”,展品都出自中國,還有蜜蜂、喜鵲、馬和鹿同框“出鏡”。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鑒賞專業副教授何鴻說,在中國古代,畫猴或畫猿,不僅僅只是畫一個動物那么簡單,它的背后還藏著美好的寓意。因為“猴”與“侯”(升官封侯)同音,“猿”與“元”(狀元)同音,所以猴子有加官晉爵、財源滾滾的好兆頭,特別招人喜歡。

  最早,在漢代的畫像磚里就有猴子的身影。而宋代,才是真正猴畫興起的朝代。那時候,“侯”是中國歷代的爵位之一,人們希望升宮封侯,為表達這種美好的愿望,民間便選擇了與“侯”諧音的“猴”為象征。一些以猴子為題材的吉祥畫也正是為迎合這種世俗心理。比如,一只老猴背上馱一只小猴,寓意是“輩輩封侯”;一只猴子爬到樹上,摘取樹枝上掛的一枚印章,寓意“封侯掛印”;一只大猴身上爬著5只小猴,取意“五子登科”等。

  雖然都能討個吉利,但“猴”和“猿”還是有些不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歷代流傳下來的猿畫較猴畫多,因為在宋朝以前的古人看來,猿好靜而猴好動;猿為憨厚君子,而把猴視作油滑小人。但是“猴”通“侯”,猴子要發達,還是擋不住。

  除了猴子和猿,還有蜜蜂、喜鵲、馬和白鷺等動物,都是跟猴子家族一樣喻意吉祥。

  展出中的南宋《三猿得鷺圖》扇頁,畫面上描繪的是三只猿襲擊白鷺的窩巢,“三猿得鷺”諧音“三元得祿”。蜜蜂、喜鵲和鹿也是猴子的小伙伴,出現在同一畫面上。

  明清以后,猴的創作迎來了高峰。展覽中的清代青花瓷盤《鵲鹿蜂猴》,描繪的就是這幾個動物在一起嬉戲的狀態,“鵲鹿蜂猴”諧音“爵祿封侯”。

  再就是貓。何鴻說,在古代繪畫中,猴與貓的組合,寓意富貴與長壽,因為“貓”與“耄”同音。

  還有馬。比較常見的是猴子騎馬看著飛蜂的畫面,表示“馬上封侯”。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都市快報》《北京晚報》《中國剪報》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