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太行山上的“盲人宣傳隊”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在太行山的溝壑里,常年行走著一群“沒眼人”。他們拄著導盲棍,背著行軍包,一個人的手搭在另一個人肩膀上,蹣跚而行。到一個村子,他們就停下,演奏、歌唱,唱的是太行山上流傳了千年的民歌小調。這樣的場景,已持續近80年。

  向天而歌

  山西省左權縣小會村,盲藝人們一進村,平靜的村子就熱鬧起來。

  “咚咚哩咚哩咚鏘……”鼓點打起來,镲也拍起來,二胡嗩吶相繼演奏起來,人們從四面八方靠攏過來;婦女們抱著小孩,男人們抽著煙,老人們則在盲藝人旁邊找個凳子坐下。

  每次在村里演出,除了唱傳統民歌之外,盲藝人還不時穿插上宣傳當前政策的歌。那天,他們演唱了倡導廉潔的歌曲——“新時代,新風尚,大操大辦不提倡……”歌詞由當地文化局編排,調子還是傳統左權民歌的調。

  盡管現在村里人的娛樂活動多了,但一年能聽上兩回盲藝人的歌,在他們心中仍然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正月里梅花開,花開人人愛。光棍有心采一枝,拿回家去沒人戴……”演出在隊長劉紅權的《光棍苦》中結束。《光棍苦》唱出了盲藝人們的辛酸,也正是這首歌,讓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田青教授淚流滿面。“他們唱著真情實感……盲藝人從來沒有看見過太陽、看見過這個世界,他們是向天而歌,向著自己看不見但是真切感受到的世界唱……”田青稱他們是“活著的阿炳”。

  流浪人生

  左權盲人宣傳隊成立于1938年。據不完全統計,有名有姓記錄在冊的成員有81人。如今,盲宣隊共有10人。

  今年47歲的劉紅權先天失明。他母親也是盲人,盲藝人們每次到縣城演出,都會住在他家。“那時候娛樂不多,盲宣隊來了就跟過年一樣。”劉紅權說。

  后來,劉紅權上了太原盲校,畢業很想跟著盲藝人一起去唱歌,但父親堅決反對,怕他受罪。直到1995年,父親去世,劉紅權才最終跟著盲藝人走了,開始了奔波的人生。

  每年正月二十六,他們集合在一起排練半個月,然后開始下鄉。白天趕路,晚上演出完就在村里住下,第二天又向下一個村子進發。到4月份,各自回家把冬天的衣服換了,再集合起來下鄉。一走又是大半年,到了10月再換一次衣服,一直到臘月二十三才能放假回家準備過年。

  盲宣隊生活很苦,卻是這些盲人們為數不多的一條活路。

  “有時候覺得很快樂,有時候也覺得很不容易。”45歲的王樹偉說,以前盲宣隊有個鼓手名叫陳限慶,外號“肉三”,足足有200多斤重,他最怕過河了,“過河的時候,他就趴下來,讓前面的人拉著走”。

  面對這樣艱辛的生活,他們會抱怨命運,但更多的則是感恩。

  盲藝人們在太行山上吃千家飯,每一碗飯都要村民端到他們手里。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這輩子是報答不了你了,下輩子好歹睜開眼,也給你端一碗飯……”

  太陽開花

  左權民歌起源于南北朝,從勞動號子發展成為人們在耕地、放羊、戀愛、婚宴等日常生活中的一種交流方式,民歌曲調中尤以開花調最為優美動聽。開花調采用比興手法,上句詠物,下句抒情,任何物件均可開花,如“豆角角開花彎回來,不想走了你返回來”等。

  盲藝人們被田青發現后,開始走出太行山,到各地去演出。他們從沒想到,這種近一個世紀的生存方式,竟將最原生態的左權民歌保留了下來。2006年,“左權開花調”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仿佛看到太陽開了花!”在北京演出結束后,聽著雷鳴般的掌聲,劉紅權激動地說。回到太行山的盲藝人們獲得了更多尊重和保障。

  盡管生活有了巨大變化,但盲藝人們行走太行山為老百姓帶去歡樂的傳統沒有變。“他們聽慣我們唱了,內容上是家長里短,能唱到他們的心里。”劉紅權說。

  “只要老百姓愛聽,我們就一直唱下去!”今年65歲的陳玉文是最資深的隊員,雖然吹起笙來已明顯吃力,但他還是愿意跟著盲宣隊。“41年了,耍慣音樂了,還想和他們一起耍,走村串戶,快樂得很!”

  據說,以前要進入盲宣隊還要考試,但現在,大多盲孩子嫌太苦,不愿意干這行了。目前,盲宣隊的成員中,年齡最大的65歲,最小的也40多歲了,誰來接班成為一個問題。為了讓左權民歌傳唱下去,今年3月,“劉紅權民間音樂傳習所”在晉中特殊教育學校開班了。盲藝人們相信,有了接班人,太行山上的“開花調”就會一直唱下去。

  (王菲菲)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