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兩塊牧場放牧,一塊是牧草稀少的鹽堿地,一塊是水草豐美的綠洲。為了養出肉質優良的羊,你會選擇哪一塊?
山東省利津縣陳莊鎮新發村有一位“女羊倌兒”,名叫郭振娥,她選擇了那塊牧草稀少的鹽堿地。用她的話說,在鹽堿地上啃食草根長大的羊比在水草豐美的綠洲上吃鮮嫩青草長大的羊肉質更好,市場售價也更高。
回鄉創業當“羊倌兒”
郭振娥今年49歲,在進入養殖行業之前,她從事過很多職業,開過加油站,經營過飯店,也掙了不少錢,全家人從農村搬進了城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1年,利津縣鼓勵個人投資開發鹽堿地,郭振娥從城里又回到農村老家,承包了一片鹽堿地。郭振娥本想著利用這片地搞種植業,可是她后來一合計,如果搞種植的話,開發難度大,投入成本高,見效慢。她覺得不劃算,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思來想去,郭振娥決定搞養殖,但是具體養什么讓她犯了難,為此她專門跑到農業部門詢問有關專家。“專家介紹,羊群啃食從鹽堿地里生長出來的草會抑制羊肉的膻味,還能讓羊肉含有多種特殊的酶,烹制出來味道格外鮮美。”郭振娥說。
2013年,經過一番市場考察之后,郭振娥決定投身肉羊養殖行業。經過規劃,郭振娥的350余畝地,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先在占地150余畝的鹽堿地上,建起了十二棟高標準化的現代化養殖大棚。又先后從內蒙古、新疆等地引進了兩萬多頭肉羊,品種包括小尾寒羊和杜泊羊。
以前從來沒養過羊,也沒有什么養殖經驗,一下子上這么大的養殖規模,在外人看來,郭振娥簡直是忒大膽了!
技術能人管理,肉羊不得腐蹄病
能這么放心大膽地搞規模養殖,一方面是因為郭振娥有多年的商海經驗,另一方面是因為她手底下有靠得住的人。
“我們養殖場有兩位精兵強將,管理和技術方面都由他倆操心。”郭振娥笑著說,她聘請的這兩位技術員都是具有十幾年養殖經驗的老養殖戶了,他們懂技術、會管理。把這么大的養殖場交給他們,郭振娥很放心。
在鹽堿地上養羊,最大的難點就是防疫。肉羊一般都喜歡在干燥衛生的環境里生長,因為鹽堿地土壤鹽堿含量比較高,濕度大,肉羊在羊圈里待的時間久了,很容易患上腐蹄病。
肉羊得了腐蹄病之后,采食量下降,長勢緩慢、出肉率低,病情嚴重了還容易死亡。技術員薄春軍用了一招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你看咱這個羊圈里,全鋪著細沙土,這種細沙土吸濕性比較強。羊把糞便排上去,都被細沙土吸了進去,不容易得腐蹄病。”薄春軍說。
細沙土作用大,但是價格也不低。“它們都是從幾十公里外的黃河邊上運過來的,每方沙土的成本在十五塊錢左右,鋪設整個養殖場大概用了一萬多方的沙土。”郭振娥說,僅此一項,就耗費了十幾萬元。
雖說成本有點高,但是利用細沙土預防腐蹄病,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藥物的使用量,從而保證了肉羊的品質。從2013年到現在,郭振娥的整個養殖場里沒出現過一例腐蹄病。
鹽堿地里搞繁育,銷往新疆等地
有了兩位能人的幫助,養殖場的發展順風順水,已經步入正軌。經過對市場的進一步了解,郭振娥覺得不能只是在肉羊育肥上下功夫,還要在自主繁育上動腦筋。
按照郭振娥的想法,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以育肥為主;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就自己繁育新品種,以此來降低養殖成本,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郭振娥告訴記者,現在養殖場肉羊存欄量大概在兩萬只,一個大棚有一千六百多只羊,年出欄量是六萬只。“從外面引進的這些肉羊耐粗飼、長勢快、出肉率高,主要是用來搞短期育肥的,平均每四個月就能出欄一次。”郭振娥說。
育肥的羊多數賣到了新疆等地,現在毛羊市場價格在十一塊錢左右。郭振娥介紹,她的羊在鹽堿地上喂養,吃的草也是鹽堿地里長出來的,收購商給出的價格比市場價稍高一些。
三年過去,無論是從養殖的規模上,還是從養殖的效益上,郭振娥的養殖場在當地都是最大的。
(張 超)
摘自《農村大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