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羅有著十分嚴重的垃圾填埋問題,每一天全城產生的垃圾達到一萬八千噸,一年就是650多萬噸。許多圣保羅的垃圾填埋場都已接近飽和,而垃圾中只有1%被回收利用。
這1%的貢獻者是當地一個叫作“catadores”(意為“垃圾回收者”)的群體。在圣保羅,他們日夜在街頭用垃圾車收集垃圾進行回收或再利用,為城市的環境建設默默奉獻,全城90%的垃圾回收均來自這僅僅兩萬人。然而,他們對于圣保羅城市環境的作用卻一直被低估,很多人忽視甚至輕視他們的工作,直到一個叫蒂亞戈·穆達奴的涂鴉藝術家用畫筆改變了這一狀況。
2007年,29歲的穆達奴第一次接觸到了圣保羅的垃圾回收者,觀察到他們在人們的眼中無異于“隱形人”。“這些垃圾回收者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收入微薄,沒有任何保障,卻肩負起再次賦予廢棄物價值的責任。”穆達奴便拿起自己的畫筆在垃圾車上進行涂鴉創作,宣傳環保和社會責任。讓公眾了解這些人是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員。
穆達奴一個人忙不過來時,就號召藝術圈里的朋友一起參與。很快,圣保羅街頭就出現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294輛破舊、不起眼的垃圾車經藝術家們的美化,成為城市一個天然流動的藝術展覽。
那些因勞累而愁眉不展的環保者,也越來越多地笑了起來。一位垃圾回收工巴伊亞說:“過去有好多次,我的車因為太過破舊,而被市政管理人員拉走?,F在好了,垃圾車煥然一新,還有很多游客來跟這些色彩斑斕的垃圾車合影。”
“如今拉著我的‘新’垃圾車,我想要告訴人們,我為自己對這個城市的環境所做出的貢獻感到驕傲,我為自己能夠用雙手的勞動來養活家庭而自豪。”比斯波說。
在項目進行過程之中,穆達奴發現除了作畫,還有很多事情能夠幫到這個底層的群體。于是他成立了一個名為“Pimp My Carroca”(升級我的垃圾車)公益組織。
這一號召得到迅速反應,垃圾回收者從公益組織的志愿者手中獲得眼鏡、手套、雨衣、反光貼紙、喇叭、后照鏡等各類物品,讓他們能夠更安全地工作。
此外,包括牙醫、內科醫生、理發師、推拿師等志愿者都加入到關心catadores的行列,紛紛為這些清貧的人提供免費的醫療和服務;會電焊的為垃圾車提供保養維護,裝上新的耐磨輪胎;更有技術大牛,改造出了科技感爆棚的數碼屏垃圾車。
“我們不能坐等政府或企業的資助,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動群眾來群策群力。”組織志愿者茨奧·騰杜利尼說。
垃圾回收者從“隱形人”的狀態慢慢進入公眾的視線,關心他們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在物質上他們賺取了更多的收入,而且慢慢地,人們也不再隨手丟垃圾,而是更加尊重這些人的勞動,讓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關懷。
拉斐爾·杜斯·桑托斯是這些“隱形人”中命運被改變的一員。默默無聞干回收垃圾這行29載,在一次涂鴉垃圾車的項目中,桑托斯結識了穆達奴。 “想一想他這輩子回收的紙張,直接保護了超過10萬棵樹免于被砍伐!” 穆達奴說,“于是我告訴他,他的故事應該被更多人知道。而這故事的演講者不應該是我,而應該是他。”在穆達奴的培訓下,桑托斯開始站在演講大會上對上萬名的觀眾講述自己的故事。
“我從1986年開始就加入了這場‘環保之戰’,但是我們這個群體從未得到過像今天這樣的尊重和重視??吹轿覀兊睦嚤谎b點得這么美麗,我們的工作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真的覺得非常自豪。”桑托斯表示。
“我相信藝術能夠激發人們的改變。我知道它可以!這就是我成為一名藝術活動家的理由。”穆達奴在圣保羅做成功的這項公益項目影響了很多在巴西甚至國外城市的人們。他們紛紛邀請他去到同樣擁有嚴重垃圾問題的城市做宣講。
如今,溫暖又有力量的“升級我的垃圾車”公益組織的足跡已經遍布全世界十多個國家國家,包括貝萊姆、巴西利亞、庫里提巴、里約熱內盧、累西腓、薩 爾瓦多、特雷西納、布宜諾斯艾利斯、科恰班巴、伊斯坦布爾、利馬、洛杉磯、紐約、圣地亞哥、索韋托、東京等地。原本一個人的善意之舉,最終影響了全球數以萬計的人們。
(章元佳)
摘自《南都周刊》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