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北京郊區(qū)不少搬遷上樓村里,新領到樓房鑰匙的村民高興地忙著裝修。而生活在農村這個人情社會的村民,更愿意找熟人來幫忙裝修。既然是熟人,很多人因抹不開臉面而沒簽合同。裝修房子本身就容易產生糾紛,沒有合同,糾紛就更突出了。
密云區(qū)密云鎮(zhèn)村民老王日前接到法院傳票,告他的是同鎮(zhèn)熟人老崔,兩人因口頭裝修協議反目。老崔從老家馮家峪鎮(zhèn)帶起一支裝修隊,主要承攬馮家峪鎮(zhèn)、密云鎮(zhèn)兩地村宅建筑、裝修的活兒。去年初,老王在密云區(qū)果園買了一套新房,他找到老崔,請他來裝修房屋。出于熟人情面,兩人沒有就裝修細節(jié)“斤斤計較”,只是口頭約定,裝修結束后,老王給付老崔人工費2.5萬元。裝修工程開工后,老王先支付了1.3萬元的人工費。
裝修完成后,老王提出,窗框等部分裝修不合格,不肯支付余款。老崔找對方理論,由于沒有明確具體裝修標準和權責的書面合同,兩人誰也不服誰,矛盾越鬧越深。今年初,老崔索性將老王告上法庭。昔日不時還能湊到一起喝個小酒的朋友,如今因裝修官司成了“仇人”。每次回想起這事,老王都后悔沒有按照正規(guī)的委托樓房裝修程序簽訂書面合同:“我也是習慣了村里對建房、裝修的老規(guī)矩,一個施工隊一包到底,村民只要談好需要支付的總金額,其他都不用費心。”他說。
【評析】近年來,隨著村民經濟收入增加,對房屋居住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不少搬遷上樓村民在上樓時,樂于將新樓房好好裝修一下。然而,舊有的裝修權責觀念也導致裝修維權糾紛隨之增多。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僅順義區(qū)法院就受理家裝類糾紛147件,年均增長率26.7%;去年,當地工商部門受理家裝類消費投訴87件,投訴量年均增長率達44.9%。
法官提醒:搬遷上樓村民,在進行房屋裝修前,應了解整個裝修環(huán)節(jié),即便選擇熟人做裝修,也要簽訂書面合同;在簽訂合同時,盡量將所有環(huán)節(jié)、材料和工程量進行書面約定,明確權責、錢款;如果選擇裝修公司,一定要挑選信譽好、技術好的裝修公司。(高珊珊)
摘自《京郊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