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考場上的心理實戰法則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高考是對知識水平和心理水平的綜合測試,要想正常發揮,取得滿意的成績,考生們還需突破心理上的難關。

  高考前易出現哪些情緒

  調查表明,一些高三學生高考前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表現出焦慮、煩燥、自負、自卑、偏執、敵對、渴望發泄、脆弱、易興奮、幻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集中困難、人際關系敏感、自控力下降等不良心理現象。

  哪些方法可以緩解壓力

  在上述這些情緒狀態下,想考出好成績實屬不易。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考生戰勝這些心理上的困擾呢?

  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   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自己的優勢,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不要太大,可適當調整一下自己的目標。

  制定計劃   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按部就班地學習,培養不被外界所打亂的定力和耐力,這樣做可以提高自信心,緩解壓力。

  有好多學生盲目地學習,他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什么不會什么,一會兒學這門一會兒學那門,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沒有任何收益,自卑感劇增。而有了學習計劃就能掌握自己的能力水平。

  規律作息   注意適當的作息,適時地娛樂,科學地安排學習時間,就能及時排除心理壓力。合理的飲食調整,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順利度過考試關。熬夜傷心血,對身體危害很大。睡眠不足是影響記憶力的主要原因,既影響對記憶材料的加工,又影響對以往知識的提取,造成很多考生看不進去又回憶不出正確答案的狀態。

  穩定情緒   情緒像感冒一樣,是會傳染的,不要把自己不好的情緒傳染給別人,也不要讓別人不好的情緒傳染到自己。不妨試試以下做法:

  ◎ 找個幽靜的地方,說出自己心中的緊張與煩悶,一吐為快。

  ◎ 清晨對鏡中的自己微笑60秒。

  ◎ 每天堅定地對自己說:“我真的很不錯。”

  考場上的心理實戰法則

  登上考場的那一剎那,有些考生會感覺腦子一片空白。這里教大家一些克服考場上緊張心理的方法:

  創造熟悉感   把平時練習當考試一樣認真,那么考試的時候就能像平時練習一樣放松。將平時最熟悉的筆帶在身邊,創造一個熟悉親切的考試環境,穿上最喜愛的衣服,愉快地參加考試。

  睡眠法   有些學生一接到試卷,就匆忙答卷,由于睡眠不足,身體欠佳或者因為怯場,可能會導致發揮失常。此時不妨趴在桌上休息3至5分鐘,以達到鎮靜的效果。

  牧羊法   有一些考生拿到試卷后,便憂心忡忡,導致植物神經系統紊亂。這時,考生可以讓思路像牧羊一樣,任其在大草原上暢游。

  緩解考生焦慮,家長怎樣做

  為孩子制定一個彈性的心理定位   幾乎所有的考生和家長都對高考抱有期望,可如果目標是一定的,而且相對考生的能力來說頗有難度,那么對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學生就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因此,有一個彈性的目標定位很有必要。所謂彈性,就是給孩子的成績設定一個最低線,一個最高線,給孩子從心理上找到一個彈性的空間,不管孩子的成績是在這空間的哪個點上,都能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   試想,占據考生一天絕大部分時間的學校氛圍已經足夠緊張甚至壓抑,而回到家里還要回應父母“考試分數多少、排名怎樣”之類的詢問,還要接受嚴密的學習活動的監督,孩子的情緒可想而知。

  管理孩子要適度。關心孩子,要給其一些適當的自主空間;督促孩子,又要充分信任孩子擁有一定的應對能力;服務孩子,又不忽視自身生活的質量;助推孩子,又不越俎代庖而讓孩子感覺無力和壓抑。家長如果能“該干啥干啥”,營造一個適度寬松的家庭氛圍,對緩解孩子的考試焦慮很有幫助。

  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    高考前期有的孩子會跟家長發脾氣,那是由于隨著高考的臨近,孩子的焦慮水平越來越高,大多數考生都體驗著考試焦慮帶來的苦惱。其實在家長面前“折折騰騰”也算是常態,因為孩子是在感覺最安全、最溫暖的家人前面表達自己最為真實的感受。

  這時,家長們不妨用心去關注孩子的內心需要和感受,并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有時,甚至無需什么語言,一個溫暖的擁抱,就能夠傳遞父母的愛。

  (郭   薇)

  摘自《大眾健康》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