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千方百計擴大銷售市場,她卻有了生意常常婉拒;別人想方設法觸網生財,她卻曾拒互聯網于千里之外。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份經營理念讓信任她的消費者源源不斷,網絡達人們也紛紛要求與她加盟合作。安徽省長豐縣崗集鎮新元村的農民董光武賣土雞蛋成為當地有名的“創業明星”。她的創業經歷值得想從事農業的人們細細品味。
8年賣雞賣蛋賣出品牌
8年前,董光武和丈夫王祖玉一直在江浙地區打工,每月收入數千元,但隨著兒子漸漸長大要上學,家里還有老人需要照顧,董大姐考慮再三,毅然決定回鄉,干一份自己的事業。
董大姐發現,養殖土雞很有市場,一是不管土雞還是土雞蛋,城市人都很喜歡,價格還不低;二是她家里養雞場所不愁,雞吃的東西自己也都可以生產;此外,當地還沒有人專門養殖綠色土雞。為了能夠打造純綠色、原生態的品牌散養土雞,她通過幾年的學習和摸索,總結了一套自己的養雞經驗。“菊苣喂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給雞做青飼料再好不過;雞糞發酵后養蚯蚓,蚯蚓喂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雞的理想飼料;蚯蚓的糞便使土壤肥沃,可以再種菊苣或其他農作物。如此則降低成本,雞還生長快,產蛋多,能提高經濟效益。”董大姐介紹說。
為了保證自己養的雞是原汁原味的綠色土雞,同時也為了創造自己的品牌和信譽,董大姐自己規定:她養的公雞至少要在6個月后才能上市,母雞至少要在12個月以后面市。
最初,董大姐都是挑著雞蛋和雞去菜市場銷售。常常有市民質疑她的產品價格有些高,是不是正宗的“土貨”?董大姐也不辯解,每天按時挑個擔子去賣,賣完了就回家。在嘗了她的產品后,很多質疑的顧客最后都成為回頭客,介紹自己的親戚朋友前去購買。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董大姐土雞蛋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客源一多起來,董大姐卻犯了愁,自己的雞蛋和雞總是不夠賣。很多人甚至專門開車跑到她家上門求購,發現斷貨后只好掃興而歸。
看著消費者慕名而來卻時常空手而歸,董大姐覺得也對不住這些專程開車來買蛋的市民。她和丈夫流轉了800畝土地,種上了苗木,將自己的土雞擴大規模到5000多只。即便這樣,依然供不應求。董大姐開始成立合作社,吸納了當地的農民入社。如今,她所創建的“董大姐土特產”品牌在當地已經是小有名氣,合作社每天生產的2萬余枚土雞蛋不愁銷路。
電商“三顧茅廬”求合作
“光是線下交易,我的貨都已經供應不上了。哪里還想上什么互聯網,搞什么電商呢?”董大姐說,自己起初就是排斥互聯網的態度。因為自己根本解決不了供求關系平衡的問題,更不可能以次充好去忽悠別人。所以當從事電商生意的大學生王華峰專程來拜訪自己的時候她就表明了態度。
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王華峰被拒絕后并沒有死心,依然保持頻繁的聯系,三番五次來到她的基地探訪。“為了尋找可靠的貨源和生產基地,我把合肥地區大大小小幾十家養雞基地跑遍了。除了確認產品的質量安全,更重要的是看中了董大姐的為人。她當時拒絕合作,我們能夠理解。但這卻更加堅定了要與她合作的信念。”王華峰告訴記者,憑著一份堅韌勁兒,他們反反復復跟董大姐傳輸電商的理念,董大姐終于同意和他們合作。
這讓剛剛創業的幾個年輕人興奮萬分。他們和董大姐一同創建了安徽云耕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將“董大姐土特產”開到了淘寶、微信上。“網上訂購、快遞派送、同城自提,這是普通電商都能做到的,不能體現我們土特產的‘土’。我們在養雞大棚里安裝了高清紅外攝像頭,24小時實時直播種養、加工、生產的過程。顧客可以在選購的過程中通過云直播直接觀看,還可以遠程語音對講,對著屏幕直接下單,指定要哪一只土雞,哪一批雞蛋,要哪種規格和何種包裝。”談到她的網店,董大姐顯得很興奮,“我們雖然賣的是土特產,但是人可一點也不土!”
除了“讓一切晾在陽光下”的農場云直播,董大姐和她的團隊還有許多“高大上”的營銷思維。王華峰告訴記者,高端的農產品要面向私人訂制的客戶。所以在電商推介上他們主要采取眾籌的方式預約訂制。通過眾籌,提前獲取預期客戶資源。再在后期的過程展示和不斷溝通中將預期客戶轉化為高粘性的優質客戶,減輕市場推廣和營銷的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養雞生產中,以此降低成本費用。同時也可以根據眾籌規模,適當擴大養殖、加大對農場基礎設施的投入,持續地改進品質。
“這些年輕人很有想法。我相信通過他們的力量可以帶動我們當地更多的農民致富。不過,我們的分工還是很明確的。我只管生產和社員們的管理,后續的工作交給他們。”董大姐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愿意嘗試改變,但更要保持初心,那就是生產出正宗綠色的土雞蛋。
(楊丹丹)
摘自《農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