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農家書屋門前開,大千世界送進來。”農家書屋工程是國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之一,自2005年起步發展至今,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60多萬家,覆蓋了全國具有基本條件的行政村。本刊從本期起開設“農家書屋”欄目,呈現各地農家書屋建設的經驗和情況,提供基層農民群眾看書學習的事例和感受。我們期望,通過一篇篇報道或作品,為培育更多用知識改變命運、建設家鄉、實現夢想的新農民添磚加瓦。
當農家書屋工程走過全面建設的10年,接下來該如何實現提檔升級?當農民看書難的問題已經基本化解,接下來該怎樣進行精準文化扶貧?如何以農家書屋建設成果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當農村的土地已經撒滿閱讀的種子,點亮的星星之火又該如何形成燎原之勢?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跟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組織的工作組,深入湖北省廣大農村,傾聽來自基層人民最真切的需求,為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尋方問策。
百姓訴求——
“口袋富了,我們也要富腦袋”
黃畈村這個仿古建筑、北方風格、徽派色調的農家書屋,囊括了勸學圖書館、航天科普館、作家作品館等附屬展館,成為當地農民朋友和少年兒童讀書學習的好去處,也成為高雅公共文化科普場所;頭筆社區農家書屋,管理員——“輪椅姑娘”李玉潔是遠近聞名的讀書人,她不僅自學創作,寫下25萬字勵志作品《夢想在110厘米之上》,還成為當地的閱讀領頭人、“校外德育輔導員”以及“知心姐姐”;九丘書館,這家鄂西北地區首家24小時書店以“品位高雅、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體驗一流”的優質服務塑造襄陽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名片……
在探索農家書屋良性發展、大力發展全民閱讀上,湖北各地創新形式、打造品牌、獨具特色的實踐讓人們大開眼界。對于農家書屋如何更好地滿足閱讀需求、發揮作用,當地的訴求同樣情真意切。
“現在的群眾不是以往大家印象中的農民,他們已經是新時代下的新型農民,對于圖書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精品化。”宜都市紅花套鎮農家書屋中心書屋管理員張運紅直言,正因如此,對于書屋圖書的配備,應該因地制宜、有所側重。
張運紅提到的建議也是很多農民的心聲。在滿足大眾化需求的基礎上,圖書補充更新的過程中,如何針對不同群體增強圖書的有效性、針對性、因村制宜是一個逐漸被更多人重視的問題。
除了對書的“特別”需求,人的問題同樣是困擾農家書屋深入發展的關鍵。在座談交流的過程中,關于農家書屋管理員的配置、隊伍建設培訓以及考核獎懲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提高農家書屋管理員的素質、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推動書屋快速發展需要各方集思廣益。哪怕是精神層面的獎勵,也好讓那些優秀的管理員可以堅持做得更好。”基層管理員這樣說。
“現在大家的口袋富裕了,對于精神層面的需求更為迫切。”陸城街道中心書屋管理員黃瑞反映,當地群眾對于電子讀物的需求同樣廣泛,希望能有更多的電子讀物走進大家的視野,更方便地服務群眾閱讀。這個建議,同樣折射出新時代下農民的真實需求。
出版方回應——
“要點對點聯系,精準化服務”
“我們也非常想知道農民朋友想看什么樣的書、需要什么書,但是得到的有效信息不多,難以有針對性地組織編寫。”作為與農民生產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輯張應祿的回應道出了部分專業出版社的糾結。
的確,中國地大物博,就連同一個省內也有山區、平原、丘陵的區分,每個地區的生活習俗、種植養殖條件存在千差萬別。除了通用的健康、養生,在農業生產上,綜合性的指導書籍自然眾口難調。
對此,張應祿提到,當地政府、管理部門可以調研后向出版社反映具體需求,與出版社建立點對點聯系,由出版社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編撰。這樣就可以將出版環節前移,更符合當地實際需求。
在對農家書屋進行深入調研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發行部主任李志北深受觸動的同時不乏遺憾之情。協和醫科大學曾經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叢書并沒能在農家書屋“露臉”。“盡管這本書的實用性無可厚非,我們把價格也壓到了最低,但全套近600元的價格對于農家書屋來說還是難以承受。”李志北的遺憾也是農家書屋面臨的矛盾。有限的購書經費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是個難題。可喜的是,“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已經計劃下降成本,每年針對農家書屋出一套切實符合農民需求的書。”李志北說道。
“在農家書屋有經費額度和冊數要求的情況下,好書怎么進農家書屋是出版社頭疼的問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經理趙恒峰坦言,好書難以送到農村孩子手中,將會造成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更為嚴重的閱讀不平衡。少年兒童出版社副書記李炳剛、文學編輯室主任朱艷琴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趙恒峰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加大農家書屋購書經費;另一方面與作者談版稅、壓成本,為農家書屋做一些定制版的優質好書,讓農村孩子同樣可以看到好書。
政府打算——
“更好地保障群眾 基本文化需求”
“農家書屋是湖北省局的‘一把手工程’。”湖北省連續5年組織開展了“書香門第·耕讀人家”農民讀書用書趕集活動,落實專項活動經費,在荊楚大地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在抓好主題活動的同時,“湖北省還大力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宣傳典型,發揮好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湖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張良成說。
“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當圖書管理員。”在襄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德璋看來,農家書屋往小說是一個閱讀的平臺,往大說就是為農村提供精神文化生活的舞臺,更大的就涉及中國國民素質提高的問題。他認為,建好農家書屋關鍵要做好三件事:提供農民真正需要的書,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解決書屋服務農民的問題,利用活動調動大家閱讀的積極性。
在過去的幾年間,宜昌市一直堅持把農家書屋打造成為農民群眾學習教育的大課堂、強村富民的新載體。政府制定出臺的《宜昌市農家書屋管理辦法》,明確行政村至少配備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工作人員,確保農家書屋管理有人員、書籍常更新、活動有組織、制度有保障。當地還創新思路建立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實現了縣(市、區)圖書館、鄉鎮中心圖書室、農家書屋書籍的通借通還,讓農民享受到更多閱讀資源。現在,宜都市已經落實每個農家書屋管理員年補貼2000元,建立了一支穩定的管理員隊伍。
宜都市副市長覃揚波提到,下一步,當地政府將在圖書更加接地氣上深入開展工作,多聽農民的需求,不斷更新和引進適合農民需要的書籍。同時,逐年加大對書屋的投入,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引導農民健康的文化消費,用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媒體聲音——
“利國利民的好事,應廣泛宣傳”
幾年前,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社曾組織記者走進湖北,對農家書屋進行專題采訪。對比前后幾年的變化,參與其中的記者頗有感觸:“沒想到,短短幾年時間,農家書屋的建設、管理、使用已是翻天覆地。”
“我們都能感受到,農家書屋的效果是非常突出的,但社會上為什么還會有質疑的聲音?”曾兩次參與農家書屋調研的趙恒峰直言,這可能與媒體的宣傳不夠有關系。
在他看來,如今的農家書屋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簡單的讀書的范圍。在提供閱讀平臺的基礎上,農家書屋已經成為農村的文化中心、留守兒童之家、特殊人群服務之家等,以后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媒體對于農家書屋的建設使用情況,應該大力宣傳。
曾一路報道并見證了農家書屋如火如荼建設的《光明日報》記者吳娜說,幾天的實地調研,農家書屋的發展狀況給了她非常不一樣的感受——與國家層面的品牌活動緊密結合、與時俱進的電子閱讀以及更豐富的圖書配置等都出乎意料。她說,基層群眾的心聲以及大家的反應對媒體今后如何做好農家書屋的報道,也提供了很多啟發和思考。
“農家書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作為媒體,我們希望能夠在農家書屋的建設過程當中做好報道,讓大家認識到,人們應該更多去想如何建好用好農家書屋,而不是如何去放棄它。”吳娜說。
相信,這也是所有人的希望。
(趙新樂)
摘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