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進入地震活躍期?
此次九寨溝與精河地震相隔時間短,且都位于中國大陸西部,有人提出疑問,是否我國進入了地震活躍期?對此,云南省地震局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蘇有錦說,盡管相隔一天連續發生強震的現象不常見,但兩次強震仍屬正常地震活動水平。
“從歷史統計上看,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活動依然處于年平均水平范圍內。”蘇有錦說,我國大陸地區平均每年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左右、6級以上地震3至4次,7級地震大概平均每一年半發生一次。今年我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共6次。事實上,此次九寨溝7.0級地震前我國大陸地區7.0級以上地震平靜已有3年半左右。因此,從多方面因素判定,我國目前地震活動處于平均水平范圍內。
“在不到12小時內發生兩次強震,讓人產生地震頻發的錯覺,但從年度統計期來看,實際上并不算頻發。”云南省地震監測中心主任張建國說,九寨溝地震與精河地震沒有直接聯系,兩者發生在兩條互不相關的地質構造帶上且相距遙遠。
地震預測難不難?
九寨溝地震后,有人質疑當前我國地震預測水平。專家指出,上天容易入地難,地震預測依然是世界性難題。
張建國介紹,地震預測是對未來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點和震級“三要素”進行估計和推測。嚴格意義上,包含明確和具體“三要素”的預測才可能發揮減災實效。
地震預測面臨著一系列特殊的困難。地震預測的研究對象是發生在地下深處的復雜的地質物理過程,目前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現有的觀測方法均是間接的。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千米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鉆孔只有12千米。目前人們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反演和推測。
張建國指出,目前,我國地震預測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較長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尤其是臨震預報。
地震預警作用幾何?
九寨溝地震發生后,地震預警技術的應用引人關注。
云南省地震局地震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金明培指出,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預警可為距離震中有一定距離的公眾提供一定的反應和避險時間,更主要的是為離震中有一定距離的重大工程安全提供緊急處置時間。
金明培介紹,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包括縱波、橫波和面波,縱波傳播速度約為6公里/秒,橫波傳播速度約為3.5公里/秒,比電磁波傳播速度慢數萬倍,因此在震中附近的監測儀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就可以用電磁波向地震周邊地區發出預警。
因此,城市的電力設施、燃氣管網、核電站、高速鐵路等,可以利用地震預警,在地震波到達前做出提前停機、制動等應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輕地震損害的作用。
地震部門同時提醒廣大群眾,地震發生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尋找合適的躲避位置,承重墻的墻根、墻角、衛生間等小房間是較為安全的躲避空間,暖氣管道旁是理想的躲避場所;躲避時應保護好頭部,并努力呼救。
如何辨別地震謠言?
九寨溝地震發生后,有人制造并散播網絡謠言,更有不法分子編造地震災情實施短信詐騙。
云南省地震局科技處處長李春光介紹,可依據以下方法識破地震謠言。
一是超過目前預報的實際水平,要素十分“精確”的所謂地震預報意見,如傳聞中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
二是跨國地震預報,因為這既不符合我國關于發布地震預報的規定,也不符合國際約定。
三是對地震后果過分渲染的傳言,如“某個地方將要下陷”“某個地方要遭水淹”等聳人聽聞的消息,都不可信。
法學博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楊錦炎說,地震發生后編造傳播謠言、實施短信詐騙的行為將受到法律懲處。專家提醒公眾多留意官方消息來源,不輕信小道消息,不信謠、不傳謠。(林碧鋒)
摘自《半月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