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要到11月了,大大小小的購物狂歡節即將接踵而至。停不下來的買買買除了讓錢包君日益消瘦外,也讓負責把網購商品送到千家萬戶的快遞小哥累個夠嗆。面對現在飛速發展的快遞業和馬不停蹄的快遞小哥,不禁讓人想起古代,那時候的快遞公司到底什么樣,物品怎么快遞,快遞小哥又是怎么工作的呢?
實際上,快遞業在中國算是老行當了,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遞的陽傳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證實,而到了周朝,快遞制度日益成形。據《周禮秋官》記載,當時周王朝的管職中,便設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行夫”:“行夫掌幫國傳遽之小事微惡而無禮者。”當時行夫們傳遞的主要是政令和軍情。《周禮》還記載了“行夫”的職責要求——“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即便是道路崎嶇艱難,也一定要送達。看來從古至今,快遞小哥都是那么靠譜。
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遞方式之一是“步傳”,即靠人工步行投遞,“健步”是古人對快遞員的最常用的稱呼之一。《資治通鑒》注稱,“健步,能疾走者,今謂之急腳子,又謂之快行子。”健步其實就是郵差,不同時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輕足”,漢代叫“郵人”“驛足”,宋代叫“遞夫”,明清叫“驛夫”。
春秋時期,快遞開始用奔馬運輸,近距離傳遞物品用“單騎”,長距離傳遞用“接力”。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快遞有了快慢之分,一旦批注上"馬上飛遞“,每天必須走150公里;若批注了”十萬火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而古時傳送快遞是馬歇人不歇,小哥來到一個驛站休息片刻,接著換匹馬繼續趕路。通宵達旦,風餐露宿,可以說是相當辛苦了。
到了隋唐,由于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的優勢更加明顯,很多時候省去了翻山越嶺的時間,順水行舟,路途更短。唐玄宗時,全國大約有1600個驛站,其中水驛200多個,陸驛1300個,水陸相兼的驛近百個,快遞小哥約兩萬人。
古代最負盛名的一次快遞業務非楊貴妃的荔枝莫屬。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中寫道:”長安北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網上下一單外地的荔枝送到家在今天看來司空見慣,可放在一千多年的盛唐,這簡直是皇室待遇啊。不由得感慨,果然是科技改變生活,科技造福吃貨。
(李小天)
摘自《青年文摘》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