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僅是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法寶。
農業補貼的多少,農產品價格的高低,關乎農民切身利益。提高農業補貼精準性,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是農業部近年來探索推進的增收新招。
讓資金發揮集聚作用,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農業補貼的改革方向力度不減,結構調優,總的思路是實現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
經國務院同意,2015年5月,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調整完善農業三項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選擇安徽、山東、湖南、四川和浙江等5省部分縣市開展“三補合一”(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改革試點,2016年全面推開。
三項補貼合一之后,20%的農資綜合補貼存量資金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另外80%加上農民直接補貼和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用于耕地地力保護。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湖南寧鄉縣從2015年起調整農業補貼政策,對種糧農戶有了更多扶持。寧鄉縣回龍鋪鎮種糧大戶彭國輝說,他流轉了120多畝土地,今年每畝可以補助100元,有1.2萬元補貼,相當于20多畝地的純利潤,“以前大家抱怨說補貼政策不到位,現在都說政策好。”
實踐表明,“三補合一”有力促進了支農政策“黃箱”改“綠箱”,進一步拓展了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空間。中國農業大學的第三方評估顯示,“三補合一”后,耕地撂荒現象減少;94%的受訪農戶接受“三項補貼”改革,補貼資金一次性發放,政策滿意度提高。
依托市場,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實現優質優價,促進下游養殖業和糧食加工業發展,為農民的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幸虧我及時改種了青貯玉米,還和一家奶牛養殖場簽了訂單合同,銷路不愁,價格也合理,今年的收入還是有保障的!”面對玉米價格下行的市場環境,寧夏永寧縣李俊鎮李俊村的農民王金洲很是慶幸。
按照中央要求和國務院部署,2014年,農業部等部門實行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開展新疆棉花補貼價格試點,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2015年,取消油菜籽臨儲收購政策,價格完全由市場供需決定。2016年,在東北四省區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開展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試點。
目前,各項改革措施穩步推進,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特別是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短短一年已初見成效:一方面,玉米加工企業經營效益明顯改善。東北深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和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絕大多數企業滿負荷生產,產品競爭力增強,出口擴大,營業收入和利潤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產業綜合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改革后東北地區玉米相關產業發展優勢顯現,吸引了一批深加工和飼料企業到東北投資建廠,促進糧食主產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強了東北地區經濟活力,有利于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政策大禮包不止于此,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改革向全面縱深推進,“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賦予了廣大農民更多權益,在喚醒農村大量沉睡資本的同時,又讓農民將一份財產性收入歸入囊中。
(王 翔 魏登峰)
摘自《農村工作通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