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學生:請遠離不良“校園貸”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最近,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表示,根據此前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的規范校園貸管理文件,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為了滿足學生金融消費的需要,鼓勵正規的商業銀行開辦針對大學生的小額信用貸款。

  可以看到,銀行等正規軍正在跑步進入“校園貸”市場: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發布校園貸產品“金蜜蜂校園快貸”、中國銀行推出小額信用循環貸款“中銀E貸·校園貸”產品、廣發銀行推出大學生專享信用卡“擺范兒卡”、工商銀行與樂信集團旗下分期樂商城合作推出“工銀分期樂聯名卡”……過去的非持牌互聯網金融機構正陸續退出這一市場。

  一邊進,一邊退,根源在于大學生的信貸需求。對大學生而言,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校園貸以及保護好自身權益?

  不良“校園貸”危害大

  談起校園貸,就讀于四川成都某高校的張達顯得有些憤慨:“一開學就會收到多家校園貸平臺發來的宣傳單,引誘同學們去消費。”在她看來,雖然身邊的同學大都已經成年,但涉世未深,面對“校園貸”平臺處心積慮的“套路貸”,確實容易陷入其中。

  專家表示,非持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學生資金需求,填補了大學生信貸的空白,滿足了學生信貸的需求。但是,為搶占校園信貸市場這片藍海,大部分非持牌互聯網金融機構放款門檻低、風控弱,機構在核實學生真實身份后,僅憑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就放款。過低的門檻使得校園網貸行業呈現出嚴重的叢林特征,加上缺乏監管,導致各家公司無序競爭,不斷降低借款門檻和風控標準,增加了潛在風險。

  不良“校園貸”具有高利貸性質。不法分子將目標瞄準高校,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勢,開展短期、小額“薄利多銷”貸款活動,實際上這種貸款收取的利率為銀行正常利率的20倍至30倍。

  與此同時,放貸時要求學生客戶提供一定價值的物品做抵押,并收取學生證和身份證復印件,以掌握學生的個人信息。學生客戶不能及時還貸時,放貸人便采取恐嚇、毆打、威脅學生及其父母的手段實施暴力討債,對學生客戶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校園貸”市場正回歸理性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商業銀行等正規軍的進入,該市場有望回歸理性。但相較于非持牌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大多數傳統的商業銀行在校園金融方面起步較晚,且服務缺乏創新性,要想真正贏得這塊市場,還需要提高校園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力。

  有業內人士建議,金融機構在開展校園貸業務時,要根據群體的特點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產品。國外有一些做“校園貸”的平臺,在客戶選擇上非常謹慎。如一家只做常青藤盟校法律、臨床醫學、商學院等幾個專業學生的校園貸平臺,根據這些學生畢業后收入相對較高的特點,平臺給他們提供參加培訓、考證的金融服務。數據顯示,這些人畢業后還款情況非常好。

  提高大學生財商和風險意識

  “最近頻發的‘校園貸’事件讓我覺得這只黑手已經伸到了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校園里。”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寫道,“面對不良‘校園貸’,希望政府公安聯合打擊,學校加強管理,同學們清醒理性對待”。

  網友的呼聲,也是監管的重點。《通知》明確指出,現階段,各高校應向每一名學生發放“校園貸”風險告知書并簽字確認,每學期至少集中開展一次“校園貸”專項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典型案例通報警示教育,讓學生深刻認識不良“校園貸”危害,提醒學生遠離不良“校園貸”。同時,對發現的重大事件要及時報告當地金融監管部門、公安部門、教育主管部門。

  “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還需要各方加強對大學生的理財教育,金融知識的教育普及,提高大學生的財商和風險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攀比、不過度消費。”一位金融行業從業人員表示,在校園信貸方面,絕大部分大學生的消費還是依賴家庭支持,消費能力有限,對一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費項目,學生們還是應該克服攀比心理,不過度超前消費。一旦遇到“高利貸”平臺,也應該尋求法律支援。

  (錢箐旎)

  摘自《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