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一股較強冷空氣的光顧,讓剛結果的露天枇杷很“受傷”,受凍較重。然而,在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太平鄉下岙村的枇杷基地里,3畝白枇杷由于“住”在智能化大棚內,絲毫不受冷空氣的影響,而且長勢喜人。最近,記者慕名前往采訪。
枇杷不再“靠天吃飯”
下岙村是麗水市蓮都區的枇杷主產區,枇杷種植面積有1400多畝,約占蓮都區的四分之一。2012年,這里建成了麗水首個果樹連棟大棚,去年又改建成麗水首個智能化大棚,應用物聯網技術來控制枇杷生長,成為麗水市枇杷高效栽培技術的創新典范。
走進智能化大棚,“高大上”的科技氣息撲面而來:溫濕度顯示屏掛在枇杷樹上,攝像頭和彌霧裝置懸在棚頂,地面安裝了噴灌系統與檢測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探頭……
麗水市農作站副站長周曉音介紹,智能化大棚運用物聯網技術,設置適宜枇杷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實現自動調節,不僅能遮風避雨,還可以“呼風喚雨”。“當棚內溫度超過27℃時,大棚就會自動打開通風;當溫度低于15℃時,大棚又會自動關閉。”周曉音說,“除了有開閉功能外,還會下達噴灑彌霧、排風等指令,所有指令都通過手機APP或者電腦發出,不管人在哪里,都能對大棚進行實時遙控、操作,能及時預防凍害、熱害、日灼等災害性天氣對枇杷的影響。”
據介紹,枇杷異常“嬌氣”,一直以來難以逃脫被天氣“牽”著走的命運。有了智能大棚,枇杷再也不用被天氣左右,種植業擺脫“靠天吃飯”,枇杷的上市時間和品質也在掌控之中。
品質優 售價高
據了解,枇杷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成熟上市,而通過智能大棚產出的枇杷五一節前后就能上市,比露天枇杷提早約20天。
記者觀察發現,種在智能大棚里的白枇杷個頭最大的直徑已有5厘米左右,比露天枇杷足足大出三分之一。“枇杷一共開三批花,頭批花結的果子最大,成熟最早,品質也最好。然而露天種植的枇杷頭花果實易遭凍害,一般很難‘幸存’下來。這個智能大棚很好地解決了枇杷頭花果的凍害問題,將頭花果保護好。”周曉音在露天的枇杷樹上摘取幾粒頭花長成的枇杷果,掰開發現,種子呈褐色。“像這樣的枇杷就是之前被凍傷過,今后都不會再長大了。”她說。
除了保住頭花果外,智能大棚還能減少枇杷的裂果現象,增加好果率、大果率,提高品質。智能大棚的主人、麗水市麗白枇杷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傅陳波告訴記者,采用智能大棚種植的白枇杷無論是果面色澤、大小勻稱度,還是口感,都比露天種植的好。“露天種植的枇杷由于要套袋,表面絨毛常被刮擦掉,導致果面不美觀,好果率少。”傅陳波說。
更讓他高興的是,由于成熟早,品質好,智能大棚產出的枇杷不愁銷路,帶來了良好的效益。早在3月初,就有客戶前來預訂枇杷。“今年大棚產的白枇杷每公斤售價80元,估計比露天種植的白枇杷高20元左右。”傅陳波告訴記者,截至3月底,已有1萬公斤白枇杷被預訂。
(俞 霙)
摘自《農村信息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