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溫州市區下呂浦,有一家名為“我的雞籠”的店鋪。店鋪實行“公司+實體店+基地+互聯網”的創新商業模式,即幫顧客托管雞籠,顧客認養母雞,不僅能吃上低價的雞蛋,停養之后還能吃到母雞。
每一枚土雞蛋都有“身份證”
筆者在“我的雞籠”下呂浦店看到,店內擺放著兩類雞蛋,分別為黃殼雞蛋和綠殼雞蛋,每個雞蛋上都有一個“身份證”,標著一串數字與商標。“蛋殼上的這些數字代表著出欄日期、雞場編號和防偽標記。”公司董事長陳金余說,這是公司引進德國的農產品管理模式,給每一只雞、每一個雞蛋都上戶口,讓它們擁有各自的“身份證號”,實現從雞場到餐桌全程監管,并明確責任追溯。
網上養雞線下收蛋
1975年出生的陳金余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之前一直從事服裝行業。說起為何會去養雞,陳金余說,家中有兩個孩子,每天都需要吃雞蛋。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營養,他絞盡腦汁尋找正宗、新鮮的本地雞蛋。不過,由于貨源不穩定且渠道單一,經常供應不上,價格還不便宜。于是,陳金余就想到了自己養雞,還想做一個產業鏈。
“我本身就是農民,養雞難不倒我。”陳金余說,但想要將雞蛋賣出去,在銷售方式上就要有區別。他開始閱讀大量材料,請教各地的專業養殖戶和高校的專家。經過一年多的前期準備,“我的雞籠”模式出爐。
只需關注店家微信公眾號,選擇“認養母雞”選項,便可根據第一年每只母雞每月下蛋20枚的指標,以認養價進行收蛋(快遞或自提)。需要的雞蛋超出20枚的話,則可按照平價進行購買。認養母雞的第二年提供每月每只10枚認養價雞蛋,第三年則不再提供認養價雞蛋。“雞主不想吃蛋了,就可停養把雞吃掉。”陳金余說,停養后,公司將雞宰殺,保鮮送給客戶。
“這里所認養的雞并不指特定的一只,而是泛指公司放養的整個雞群里的一只。”陳金余說,認購的顧客所得到的雞蛋,均是由雞群產下的正宗土雞蛋,公司會將最接近下單時間的雞蛋免費配送到顧客手中。
同時,為了讓顧客放心,陳金余在兩個雞場裝了監控裝置,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控,客戶可隨時通過APP查看雞場實況。如果客戶發現收到的雞和蛋不正宗(或與商家描述不符),經公司核實屬實,可以獲賠10倍貨款。
2萬多只雞已被認養
筆者了解到,陳金余的公司在金華蘭溪和衢州龍游一帶承包了一片硒礦林地和一個木芙蓉種植地,共2000多畝,大規模養起了生態土雞。一共20萬只雞,其中下蛋母雞15萬只左右。如今公司已有會員5000多人,每天可供應2萬多枚雞蛋。其中,2萬多只土雞被溫州、杭州、廣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市民認養。
陳金余說,從事養殖業最怕的就是畜禽得病,為此他們在雞食中添加了黃芪、靈芝、枸杞等中草藥,有促進消化、抗病毒等功效。從養殖情況看,生態雞發病情況很少。
市民伊女士認養了5只母雞,她覺得雞蛋不僅口感好,價格也實惠,還可以與親朋好友分享。“最主要是方便,想吃下單即可。”
溫州市區的一家公司還專門買了1000多張商品券,用于贈送客戶。該公司的李經理告訴筆者,之前都是實物買來送客戶,運輸也不方便。如今有了這個,一來新奇好玩,二來產品受歡迎,客戶十分喜歡。
模式有優勢也有難點
“我的雞籠”是O2O商業模式,省去了總經銷、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環節,大大降低了成本。顧客購買雞蛋所支付的認養費為飼料費、人工費、運輸費、包裝費、配送費等基本支出。
陳金余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例如一名顧客花129元認養了一只母雞,第一年可按認養價每月收到20枚雞蛋。目前,黃殼土雞蛋認養價為每枚1.7元,綠殼每枚1.9元,跟市場價格相比,大約每枚低0.6元,一年下來可以省出144元,相當于已經省回了認養費,而且母雞還是顧客的,隨時可以停養,吃掉母雞。
溫州市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專職秘書長、供銷社電商公司總經理林延彪告訴筆者,這種將農副產品與電商相結合的新型銷售模式很特別,也很不錯,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不過,現在農產品與電商相結合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如專業化、區域化、推廣力度等,往往受限于品牌影響、物流限制、價格劣勢。為此,商家可先將局部做精致,逐步擴大影響力。盡量在市區布控多個網點,做好產品質量及配送服務,這樣才有可能將農業電子商務平臺做大做強。
(吳 健)
摘自《中國畜牧獸醫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