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素以竹資源豐富著稱,從小在這片青山綠水間長大的毛南族小伙子譚江永用高山上的竹枝做成款式新穎的竹制自行車,不僅刷新了人們對傳統自行車的認知,還遠銷到了以色列、丹麥、瑞典等歐洲國家。
讓竹單車不只是圖紙上的概念
毛南族是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山地民族之一,每逢節慶,族人會戴上精美的花竹帽,跳起神秘的木面舞,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從小就根植于譚江永心中。
2007年,譚江永考上了上海一所大學,學習平面設計專業。第一次來到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繁華和現代讓他為之震撼,“這里跟我以前生長的地方區別太大了,我發現自己太渺小了”。
畢業后,面對服裝行業激烈的競爭,這個大山里來的年輕人發現要實現自己的夢想,首先得在這座城市活下去。為了生活,他做過餐館服務員、干過銷售、跑過快遞,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獲得了一個在竹質工藝品公司的工作機會,重拾平面設計的本行。
在瀏覽國外網站時,他看到有人發出一張竹單車的概念圖,一次,譚江永在網上和發小譚成杰聊起了試制竹單車的想法。譚成杰當時在廣東的一家工廠工作,他在當地看到有企業做類似的竹制自行車,但框架材料采用的并非是天然竹枝,而是將竹子破成薄片后卷成竹筒制成,工業味兒較濃,而且加工過程中由于使用了膠水黏合劑也失去了自然環保的初衷。
經過多次交流,兩人決定合作試制真正純天然的竹制自行車,而生長著豐富種類竹子的環江縣正適合當他們的實驗基地。
“在別的地方發展得再好,對我自己的家鄉也起不到多大幫助。”譚江永說,自己也不能老待在外面,就想趁自己有能力時回來試試。2014年,譚江永辭職返鄉,決定開啟一段新的征程。
第一輛試制品就賣到了瑞典
譚江永的家位于下南鄉東華屯東邊的一座小山腰上。為了方便工作,他在自家樓頂上搭了一個簡易的棚子作為工作室,又拿出在上海工作時積累的兩萬多元,采購了打磨機、空壓機、切割機等加工設備。
一開始,兩個年輕人想用傳統的方法來生產竹單車框架,他們面臨的主要難題是如何將竹子和金屬部件結合在一起。在裝配時,竹子容易發脆開裂,為此,他們不斷在周邊挑選試驗各種竹材。
金屬連接件的加工也是一個難題,有些金屬件看起來設計很簡單,可真正裝配時對精度要求非常高。好幾次他們終于裝配成功了,剛開始還覺得車身挺牢的,但沒騎多久就散架了。這讓小譚不禁感到懷疑,純天然的竹制自行車真的能做成功嗎?
經過多方查找資料,譚江永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用環氧樹脂代替金屬零件,來固定竹枝框架的關節。用金屬件時,無論加工得多么精細,自然生長的竹子總有細微的差異,竹枝裝配進金屬件后總有大大小小的縫隙,騎行時整個車身的受力點常常會集中在螺絲等幾個小的連接點上,導致車架的承壓能力差。而樹脂能將竹枝包裹結合成一體,受力點就會分布得比較均勻,車身會更加穩固牢靠。
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當他把第一輛性能穩定的竹制自行車做出來時,興奮得立馬拿起手機,拍照上傳到網絡。一名在瑞典的中國留學生看到這輛特別的自行車后,分享給了他的同學,很快,這輛竹單車便被一名瑞典小伙子以4500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了。
“終于有人認同我做出來的東西!”有了第一個客戶,這讓苦苦鉆研了大半年的譚江永特別開心,他堅定了信心:要把竹制自行車的開發當成一份事業做下去。
讓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2016年,經過兩年發展,譚江永和創業伙伴們注冊了公司,籌資30多萬元,建起了生產加工車間。
從第一輛竹制自行車銷往海外,譚江永的創業路有驚喜,也有很多的曲折和困難。
賣到瑞典的第一輛車,沒過多久,竹制車身出現了裂縫,這時譚江永才注意到,由于竹子是中空的,不同地區的氣溫、氣壓、濕度都不一樣,在國內使用沒問題,到國外就可能“水土不服”。
后來,他在家鄉的高山上找到了環江獨有的一種實心竹,滿足了在不同氣候條件下使用的需求。他目前正在為實心竹制成的自行車架申請專利。
隨著產量增加,工廠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譚江永便四處發布收購實心竹的廣告。當地人一下子樂開了花,原來長在山上沒人要的野竹子如今也變成了值錢的寶貝。
現在,譚江永的竹制自行車工廠陸續接到了一些訂單,他一邊完善、開發新產品,一邊通過線上線下拓展市場。來自環江大山深處的原生態竹制自行車雖然能夠賣到以色列、丹麥、瑞典,但國內市場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一方面是新產品,大家感到陌生;另一方面是價格比起三四百元的普通自行車要貴不少,國內消費者對手工藝制作的價值還不夠認可”。
為了解決企業的生存發展問題,譚江永打算充分利用當地的竹資源,開發生產多元化的竹產品,用創新讓傳統的手工藝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謝 洋 蔣正春)
摘自《中國青年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