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羅丹完成了雕塑作品《吻》。這尊耗時兩年的雕像,一經問世,便飽受非議。
這尊雕像塑造了兩個不顧一切的情侶,在幽會中熱烈接吻的場景。在尚未完全開放的法國,這種令人“不堪入目”的藝術品,用觀眾的話來說就是“有傷風化”。因此,羅丹每天都要面對無數張咒罵他的嘴巴。
這天,羅丹和學生布德爾上街購買雕塑材料。還未走進商店,有人就認出了羅丹。“都來看,這就是那個不要臉的雕塑家!”街上的行人瞬間向羅丹聚攏。羅丹一把抓住布德爾的手,“我們快走!”說完,他倆沖出人群,快步往回跑。
他們一直跑到街道的盡頭,確信再也沒有人跟上來,羅丹才停下腳步。布德爾問羅丹:“老師,愛情是人世間永恒的主題,你的雕塑,只是用藝術的形式詮釋了這個主題,這本身就沒有錯,你為何不反擊那些罵你的人?”
羅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和雙腿說:“他有嘴,我有腿。面對那些罵我的人,我哪有時間停下來和對方吵架?我只能一直跑,跑遠了,那些站在原處罵我的人聲音就小了。”
面對他人的誤解甚至辱罵,聰明如羅丹者,不會將時間花在無謂的爭論中。事實證明,羅丹的腿跑贏了那些咒罵他的嘴。不僅是這尊《吻》,后來那些偉大的作品,都是羅丹用雙腿與他人的嘴巴賽跑的杰作。
(郝金紅)
摘自《中國花卉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