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村改造的終極目標,是營造一個緩慢、舒適的宜居社區。是為了讓民眾不需要擠到大城市,也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讓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還有一個可以留戀和隨時回來的“世外桃源”。
說起日本農村,人們的印象一般都是干凈、整潔、美麗,但很少有人知道,骯臟、貧窮、落后是幾十年前日本農村的代名詞。經過村民的不懈努力,日本農村才終于被改造成了現在的樣子。
日本農村改造的終極目標,是營造一個緩慢、舒適的宜居社區。是為了讓民眾不需要擠到大城市,也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讓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還有一個可以留戀和隨時回來的“世外桃源”。
不要貧民窟,要世外桃源
上世紀50~70年代,日本經歷了劇烈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傳統的農業社會迅速崩塌。年輕力壯的人都走了,村子里只剩下老幼病殘。政府只顧招商引資,建起大量重污染工廠,每天排放著污染,河流里散發著惡臭,村莊被垃圾包圍,更不要提對當地產業、自然資源、文化遺產的保護了。
不過日本人最終覺悟了,再這么下去,農村將成為附近城市的大貧民窟,這是絕對不能忍受的。
1968年,改造農村運動由日本古川町的瀨戶川地區率先發起。他們首先把目光對準了周邊那些惡臭熏天的河流。村民的辦法是,將3000多條錦鯉直接放入河流之中。
錦鯉是日本的“國魚”,常常作為日本的象征出席各國的世界博覽會。將這樣的寶貝放入河中,是為了表達對污水治理的決心。當地居民從自家門前做起,每天兩次自發去清理河中的垃圾。到了冬天,大家還要一起把錦鯉打撈起來送到較深的水塘里過冬,順便再次徹底清理水塘,春天時再把錦鯉放回。這樣,養錦鯉成了當地居民的公共事務。
經過幾年的堅持,曾經臭氣熏天的河流成為了清澈見底的錦鯉樂園。河流干凈了,道路也跟著干凈起來,美麗的瀨戶川自然成了大家共同的驕傲,錦鯉圖案也化身為當地的一種圖騰,連下水道的鐵板上都是。
村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原來骯臟的環境改造成了干凈整潔的家園,還與當地政府一起商討制定了相關法律政策,杜絕以前那種只顧經濟不顧環境成本的亂開發行為。
有一次,當地一座酒廠倉庫要改建,本來最快最省錢的方法是用鋼筋混凝土,但為了顧及村莊的景觀,老板不惜成本,采用了傳統的“白壁土造”式作法,即墻壁涂成白色的土造倉庫,店鋪格子窗搭上白壁土造的倉庫,非常美觀。
村民們還約定房子的高度不能超過三層小樓。政府也出臺政策,給遵守這一約定的人家經濟補助。當地的房屋大部分以傳統工藝建造,木制房屋極少用鐵釘固定,而是通過榫卯銜接,既牢固又美觀。房屋的出檐、格柵、斗拱等都保存了傳統的木造工法,外國游客來了,無不為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贊嘆。少數用新材料建設的房屋,它的正面依然會仿造日本傳統的立面風格。
不僅保護環境,更要保護傳統
日本農村的內核是“文化的傳承與文脈的延續”,所以,環境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任務是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
因為用環保的方式建造房屋,瀨戶川傳統的木匠產業得到興起,手藝人們不用丟掉手藝去城里打工,在當地就能養活自己。
比如屋檐下斗拱的裝飾——“云”,就是當地木匠的拿手絕活之一。信步村莊街頭,你能看到各家屋檐下都裝飾著雕刻成樹葉、藤蔓等各式各樣的云,云飾斗拱也成為木匠的簽名,看到云你就知道這座房子是誰造的了。因為簽名和競爭,那里的房子也越造越好。
1989年,政府再次下發補助,幫助村子興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館”,以保存和展示當地的木匠文化。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木匠就地取材,采用當地工藝,全部使用大木作毛榫接而成,沒用一根釘子。
木匠文化館的落成不僅讓當地的傳統木匠技藝得到保存和傳播,還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師前來取經。同時,文化館周邊還興建了一個村民廣場,成為了當地居民最喜愛的公共空間。
延續傳統是社區營造的基礎,每年舉辦的各種傳統文化活動更是將村民們凝結在一起的紐帶。比如每年1月15日舉行的三寺參拜,一到這個時候,瀨戶川地區的外出務工女性都要返鄉,穿著漂亮的和服,前往圓光寺、真宗寺和本光寺這三座寺廟進行參拜。晚上在河邊放燈祈求良緣,類似于中國古代的上元節放燈習俗。
瀨戶川的村莊之所以有今天的模樣,并不是全靠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官員的帶頭指揮,而是由村民自己民主決定的,政府只是充當服務的角色。
有一年,日本政府打算在當地修一條國道,居民們認為這是關乎當地風貌的大事。大家一番研究后向政府建言,決定在道路沿線種植櫸木,這樣可以營造一條綠色的道路。“我們認為,櫸木20年就可以長大,很快就可以達成我們的夢想,所以就去做了!”
這便是日本村民的覺悟,家鄉的營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等上20年讓樹木成林;也不可能不犯錯誤,可以在漫長的時光中不斷去修整,但粗糙魯莽的大干快上往往是破壞力最大的。
(Mr.海)
來源:新華社瞭望智庫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