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家”“醫科博士”“前麥肯錫合伙人”——這三種身份同時放到一個人身上,是不是顯得很奇怪?
但在馮唐身上,這些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這三樣工作的共性,同時也能找到三樣工作在他身上體現出的不同東西。
很多人會感慨人生如果可以倒過來過,不至于錯過太多與時間相關的美好。希望擁有多重身份的才子馮唐對人生某個階段的回顧,對正要開啟某個階段人生征途的你有所啟示,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錯過與生活有關的美好。
受協和邀請,讓我去協和醫大近百年歷史的小禮堂,給小我二十歲的師弟師妹講協和傳統。我使勁兒想,協和八年大學教育,我學到了什么。我覺得在協和我學到了十件東西。
系統的關于天、地、人的知識
在北大上醫學預科,學了 6 門化學,和北大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學得一樣多。學了兩門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和有脊椎動物學。我第一次知道了鮑魚的學名叫做石決明,石頭、明快、決斷。學了一門被子植物學。還學了各種和醫學似乎毫不相關的東西,包括微積分。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學基礎醫學,當時學了大體解剖、神經解剖、病理、藥理等等,從大體到組織到基因,從宏觀到微觀都過了一遍。
在協和醫院學臨床,內外婦兒神都過了一遍。
現在回想起軍訓、北大、基礎、臨床,我常常問一個問題,學這些東西有什么用啊?
第一點用途,在大尺度上了解人類,了解我們人類并不孤單。其實我們跟魚、植物、甚至草履蟲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人或如草木,人可以甚至應該偶爾禽獸。
第二點用途,所有學過的知識,哪怕基本都忘了,如果需要,我們知道去哪里找。因為我們學過,我們知道這些知識存在,我們不容易狹隘。不狹隘往往意味著不傻。
第三點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東西都需要有用。比如當時學植物,我還記得汪勁武教授帶著我們上躥下跳,在燕園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種,后來我讀過一句詩,“在一個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訴我它的名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務真的態度
先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和無能。
學西氏內科的時候,老師反復強調,80%的病不用管它,自然會好。這反而映襯了我們對很多疾病并不徹底知道成因,并不確定什么治療方法如何有效。比如 SARS,到現在也不清楚為什么會出現、為什么消失,也不確知明年會不會再次出現。
導師郎景和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婦科大夫曾對他說:“郎大夫,我做過很多婦科手術,我從來沒有下不來臺,沒有一個病人死在我的手術臺上。”郎大夫停了停,說:“盡管有些殘忍,我還是要告訴你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你手術做得還不夠多。”
以苦為樂的精神
學醫很苦,原來有個協和老教授說,原來的協和校訓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后來解放了,新社會了,校訓只剩前半句,“吃得苦中苦”。我做醫學生的時候,那些大我三、四十歲的老教授,早上 7 點之前,穿戴整齊站在病房里查房,我再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 7 點之后才到。
快速學習一切陌生學科的能力
最開始學神經解剖的時候,協和內科主任以過來人的身份來給我們鼓勁兒,我問,顱底十個大孔,您還記得哪個是哪個嗎?哪個都有哪根神經、哪根血管穿過嗎?我估計當時那個內科大夫心里非常恨我。他當時的回答是:“我雖然忘記了一切,但是我學習過,我清楚地知道怎么學習。”
熱愛實操
實操就是落實到底,把事兒辦了。什么是臨床?協和老教授講,臨床就是要臨、床,就是醫生要走到病人床邊去,視、觸、扣、聽。書本永遠是起點而已,永遠難免蒼白無力,一手資料永遠、遠遠大于二手資料。
追求第一
協和在東單三條方圓這幾十畝地,每年幾十個畢業生,最初的兩百多床位,至今的近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醫學史。沒有協和,就沒有中國現代醫學。如果問協和門口的病人,為什么非要來協和?病人常常會說,來協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間,協和是最后一關和唯一一關,所以這一關必須是最好、最牢固的。這是榮耀,也是責任和壓力。
項目管理
所謂項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時間、人力、物力下,把事情做成。協和八年,盡管功課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說,我還是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學生會副主席和協和的學生會主席。寒暑假基本沒閑著,看小說之外,都用來完成一個個“項目”。
與人相處,與人分利
當時協和,一間宿舍,十平米,放三張上下鋪的床,住 6 個人。當時協和,一屆一個班,一個班 30 人,一個班只有一個班花。這種環境,教給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人相處,與人分利。
抓緊時間戀愛
大學期間,二十多歲,你會覺得時間永遠靜止,人永遠不老。但是,這是幻覺。這段時間過得再慢,也會過去,男生小腹再平坦,也會漸漸隆起或者松弛;女生面團再粉白密嫩,也會漸漸殘敗。大學的時候,班上的男生是很美好的。奉勸各位同學,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人都是要死的
協和八年,集中見了生老病死,深刻意識到,人終有一死。這似乎是個廢話,但是,很少人在盛年認識到這點,更少人能夠基于這個認識構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一個人能支配的有效時間非常有限,所以要非常珍惜,每一餐、每一天都不要輕易給無聊的人或事。
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人不要買自己用不上的房子、不必掙自己花不了的錢。像協和很多老教授一樣,早上在醫院食堂吃碗餛飩,上午救救人,下午泡泡圖書館,也很好,甚至更好。
因為人是要死的,所以要常常叨念馮唐說的九字箴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馮 唐)
摘自《在宇宙中不易被風吹散》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