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古人怎么相親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現在許多大齡青年,不是正在相親,就是走在去相親的路上。很多“剩男剩女”還為頻頻被家長逼著相親而陷入深深的煩惱當中,視相親為家庭“公害”。說起來,這相親的習慣,應該起源于宋朝。宋朝之前,或許有個別的相親行為,但將相親納為締結婚姻過程的其中一個環節,卻是始自宋代。

  相親環節的出現,應該說,是一個進步。要知道,古人結婚,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法律也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一樁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合法的。

  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通常被當成是“包辦婚姻”的淵源,一樁婚事,只要經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同意,便可宣告成立,至于新郞與新娘本人的意見,可以不予考慮。但是,宋朝人締結婚姻,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法的同時,又引入一個“相親”的環節,請男女對象先見個面,如果雙方不合意,便停止說親。換言之,因為有了“相親”的習慣,年輕人對自己的婚事取得一定的自主權,并非全然由家長說了算。

  那么宋朝人是怎么相親的呢?說起來,過程還有些“火爆”。

  《夢粱錄》記載:媒人說親之后,“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男以酒四杯,女則添備雙杯,此禮取男強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二匹,謂之‘壓驚’,則姻事不諧矣。”

  根據宋人筆記的記述,我們可以了解到宋朝人的大致相親過程:男女雙方約定一個時間見面,地方通常是女方之家,或者找一個比較愜意的園圃、湖舫之內。男家要帶著禮品。相親時,如果準新郎覺得滿意,就用一支金釵插到準新娘的發上,這叫做“插釵”。插釵即意味著速配成功。如果準新郎看不上準新娘呢?就給女家送上送彩緞二匹,這叫做“壓驚”,暗示這門親事說不成了。

  明代馮夢龍根據宋話本《西山一窟鬼》整理的《一窟鬼癩道人除怪》,講述有宋人相親的具體經過,我們來看看——

  話說南宋紹興十年間,有個秀才,是福州威武軍人,姓吳名洪。離了鄉里,來行在臨安府求取功名,卻一舉不中,吳秀才悶悶不已,又沒什么盤纏,也自羞歸故里,只得胡亂在杭州州橋下開一個小小學堂度日。

  這一日,吳秀才正在學堂里教書,只聽得青布簾兒上鈴聲響,走將一個人來。吳秀才看那來人,不是別人,卻是半年前搬走了的鄰舍王婆。原來這王婆是個媒人,??孔雒綖樯?/p>

  王婆見吳秀才二十二歲,尚未婚配,就給他做媒,說眼下正好有一門親事等著秀才您,女方是一個叫李樂娘的小娘子,長得眉清目秀,又知書識禮,租住在舊鄰舍陳干娘的家里,說親的都踏破了門檻,但李樂娘卻說,“我只要嫁個讀書官人。”這小娘子,跟秀才您正是天設地造的一對。

  吳秀才一聽大喜,便托王婆說合。王婆離去,找陳干娘約好了日子,帶了小娘子來梅家橋下酒店里,同吳秀才“過眼則個”,亦即相親。

  到了相親之日,吳秀才換了幾件新衣裳,放了學生,一程走將來梅家橋下酒店里,遠遠地王婆早接見了。兩個同入酒店里來。到得樓上,陳干娘接著,吳秀才便問道:“小娘子在哪里?”陳干娘道:“在東閣兒里坐著哩。”吳秀才走到窗外,用舌尖舐破窗眼兒,喝聲采說:“她不是人!”

  陳干娘說,如何不是人?吳秀才說:分明是天上的仙女。原來,那李樂娘長得:“水剪雙眸,花生丹臉,云鬢輕梳蟬翼,蛾眉淡拂春山;朱唇綴一顆夭桃,皓齒排兩行碎玉。意態自然,迥出倫輩,有如織女下瑤臺,渾似嫦娥離月殿。”吳秀才都看呆了。

  吳秀才當下就插了釵,定下親事。過了幾天,便將小娘子娶過門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宋朝人來說,締結婚姻須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但在定親之前,男女雙方還要見面相親,相互中意則“插釵”,不中意則賠禮道歉,一拍兩散。

  宋人這一相親的習俗,一直沿襲至近代。清代蒲松齡(對,就是那個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整理的“聊齋俚曲”《琴瑟樂》,便是對清代山東淄博一帶相親婚俗的生動展示:

  “園里采花,園里采花,忽見媒婆到俺家。這場暗喜歡,倒有天來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門戶對的好人家,禱告好爹娘,發了庚帖罷。”說的是媒人登門提親來了。

  親事初步說定之后,便是相親的程序:“媒人又來了,媒人又來了,說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飯時,候著他來到。故意心焦,故意心焦,人生面不熟,是待怎么著?嫂子來勸我,我仔偷眼笑。”說的是媒人說親之后,男方家長前來相親。

  相親之日,“準新娘”很是激動:“婆婆來相,婆婆來相,慌忙換上新衣裳。本等心里喜,裝作羞模樣。站立中堂,站立中堂,低著頭兒偷眼望,看見老人家,倒也喜歡像。丟丟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門拉住手,想是心里看中了,怎么仔管咧著口?頭上腳下細端詳,我也偷眼瞅一瞅。槽頭買馬看母子,婆婆的模樣倒不丑。”

  跟著“未來婆婆”而來的還有“準新郎”,兩個年輕男女也相互偷偷打量:“那人裝嬌,那人裝嬌,往我門前走幾遭?;诺眯P們,連把姑夫叫。他也偷瞧,我也偷瞧:模樣俊雅好豐標,與奴正相當,一對美年少。”看來雙方都對上了眼。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我家鄉一帶還保留著一種古樸的相親習俗。假設某男家委托媒人說親,媒人說合某女家,接下來,媒人會帶著男方,帶了禮品拜訪女方家。這時,出來接待客人的是女方家長,被說合的那位女孩子是不出面的,但她會躲在閨房內,偷偷打量男方的談吐舉止。如果她對男方有意,便會走出來給男方倒茶。如果不滿意,就一直躺著不出來。女孩子一走出來倒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知道這門親事有戲了。

  坦率地說,我覺得這樣的相親方式,有一種含蓄之美。

  (吳    鉤)

  摘自《讀者》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