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霉病
危害:是典型的氣候病害,小麥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其害,會導致小麥病粒率提高,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
病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陸續顯癥,累計發生1346萬畝,同比減少58.9%,總體輕于上年。安徽赤霉病4月1日始見病,4月底發生面積58.7萬畝,5月9日發生面積122.96萬畝。
最近,記者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徐圩鄉黃園村看到,本該是小麥赤霉病防治第二次噴藥的時間,60多歲的農民黃秀美卻跟其他幾位村民在樹蔭下乘涼。遠處噴霧機正在進行噴防作業。原來,今年黃園村有2000畝小麥地交給了盛世興農合作社管理,農民不用再冒著酷暑辛苦打藥了。
往年60多歲的老人是病蟲害防治主力
黃園村全村4000多人,有三分之一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往年他們是防治的主力。60多歲的農民尚元利有30畝地,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兩人。“去年一遍藥最少得噴兩天,每天得噴七八個小時。”四五月份是防治的關鍵時期,當地白天的氣溫經常超過30℃。
“天熱的時候特別累,但是咬咬牙還得打藥。”對以前的辛苦,尚元利記憶猶新。而在黃園村,尚元利還算“年輕人”。
農民各自防治,也缺少技術。“以前都是問經銷商藥怎么打,再自己看說明,但到時候還是不確定應該怎么辦。”
缺少技術和管理,勢必會造成小麥長勢不理想,收益也會打折扣。“去年白穗子太多,最厲害的時候將近三分之一都染病了,最后只能賣到7毛5一斤。”黃秀美有6畝地,去年他總共投入了三四千元,但到最后連本都沒有賺回來。
交給合作社,省心省力 小麥品質也更好
黃園村近兩年開始推行一戶一塊田。“我們把農民手中的地按照原有大小重新劃分,讓每家每戶的地更集中。”黃園村村支書尚守永介紹。有了更加集中的土地作支撐,黃園村盼來了發展的新機遇。今年,徐圩鄉政府與懷遠縣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面向黃園村等兩個貧困村推出了小麥集中連片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
“現在,我只需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把防治赤霉病用的藥配好,每天還能多得70元的勞動收入,具體的噴防環節都交給合作社的專業人員了。”黃秀美一邊配藥一邊說。今年,合作社給黃園村調配了2臺自走式噴霧機,2000畝地六七個小時就能全噴灑一遍。“我每天的任務就是監督這2000畝地的作業情況,不用再自己背著噴霧器一遍又一遍地噴了。”當起了田間管理員的尚元利說道。
“噴防環節統一了,也有利于專家下地指導。”懷遠縣植保站副站長王同歲說。根據合作社與村里簽訂的服務協議,合作社將為黃園村7000畝小麥中的2000畝提供耕、種、防全方位服務,同時與當地的面粉企業簽訂訂單。
今后將實現專業化服務“全包圓”
“我們不僅在噴防方面改變了當地傳統的勞動方式,也在品種的更新換代上幫助農民做出改變。”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尚躍說。過去當地小麥的主種品種是“煙農19”,但是由于購買和播種環節不規范,近些年出現了品種退化等問題,今后合作社將在用種方面實現統一。明年合作社還計劃在黃園村進行良種繁育,農民一畝還能再增收100元。
“良種繁育既是為了增加效益,也是為了進一步規范當地的田間管理。”尚躍表示。盡管今年合作社已經為黃園村提供了專業化服務,但還沒有“全包圓”,小麥的長勢還是有些參差不齊,種植全程的標準化是今后的重點。“現在要想把防治赤霉病等環節做好,就必須依托大戶和合作社。”懷遠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陳道群表示。
(莫志超)
摘自《農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