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因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如今更成了北京市昌平區重點發展的經濟作物、農民的致富寶貝。“在草莓重點園區推廣減肥提質增效相關技術,不僅降低了化肥用量和生產成本,還大大地提高了草莓品質。”北京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認為,“合作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更加愿意接受新的農業生產技術。”
草莓不是長在土地上而是睡在專用基質里
走進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草莓種植大棚,一排排栽培架鱗次櫛比,有兩層的,有三層的,還有四層的。湊近一瞧,記者驚奇地發現,這里的草莓沒有生長在土地上,而是種植在栽培槽黑色、松軟的“土壤”里。
“這可不是普通的土壤,是基于草莓生長所需物理條件和營養成分,由北京市土肥站和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草莓專用栽培基質。”昌平區延壽鎮湖門村大學生村官雷偉偉,利用空閑時間在生產一線進行農技推廣。她介紹說:“基質由草炭灰、蛭石、珍珠巖按照2∶1∶1配比而成,并加入了草莓生長所需的有機養分,簡直就是一張生態有機床。”
“采用立體栽培,用基質代替土壤,是基于草莓生長特性和現實生產需要的技術創新。”趙永志說,“相較于土壤,栽培架和基質的環境較為封閉,減少了水肥下滲,不會造成面源污染,減少了水肥浪費,保障了食品安全。”
“土傳病害是草莓栽培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用消過毒的基質替代,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并提高了移栽成活率。”雷偉偉接上話茬,“立體栽培節省了土地,農民不再需要彎腰干活,降低了勞動強度。”
既然這張“生態床”有這么多的好處,恐怕要花不少錢吧?其實不然!“一座3層的栽培架需要2.5立方米基質,一個棚大約40座架子,按每立方米基質600元計算,大約6萬元。”合作社理事長崔維國向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可你別忘了,基質可以用5年,而且立體栽培相較于普通栽培,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100%,十分劃得來。”
水肥全程自動控制做到吃多少喂多少
來到大棚西邊,崔維國打開了龍頭,只聽“呲呲”作響。記者正納悶,老崔卻先打開了話匣子:“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水量、肥量、時間預先設定好程序,全程實現自動化控制。”
“草莓不同階段對營養的需求是有差別的。我們選擇的水溶性肥料,是根據植物生長規律,搭配而成的草莓專用配方肥。”雷偉偉說,“專用肥加上水肥一體化技術,能夠實現草莓營養補充的精準化,也就是‘吃多少,喂多少’,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實現了減量提質增效。”
她進一步介紹,專用肥不僅補充大量元素,還補充草莓生長所需的鈣、鐵、鎂等中微量元素。用了專用肥,草莓成品率高至85%以上,顏色亮紅、有芳香氣、果型正,單果重量普遍25克以上,門果(年結第一次果)單果重量更是達到40克以上。
不僅有補光燈還有二氧化碳氣肥
萬物生長靠太陽,草莓也不例外。2015年11月,一場持續時間較長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合作社草莓的品質和產量。
在趙永志推薦下,老崔購置了補光燈,保證了棚內光照的充足。“霧霾天、下雨天,如果陽光不足,棚內濕度過大,很容易得灰霉病。”雷偉偉介紹,“補光燈能在冬季保證草莓每天8個小時的光照,而在平時光線不好時,晚上也可以補光2個小時。”
“不止是補光燈,我們還有二氧化碳氣肥,促進草莓的光合作用。”崔維國說道,“植物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采用二氧化碳氣肥,可使二氧化碳利用率提高30%以上,有效增加了產量。”
“不論是立體栽培、水肥一體化還是補光燈、二氧化碳氣肥,都離不開北京市近年推廣的‘智慧土肥’技術。”趙永志表示,該技術運用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實現土肥施用環境的智能感知、預警、分析和專家指導,為作物生長提供精準化服務、可視化管理和智能化決策,從而達到減少化肥用量,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目的。
(劉家琴 劉振遠)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