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提出樂活農業,目的是“重塑農村風情,打造樂活休閑島”。休閑農業作為精致農業的核心,承載了一產、二產與三產的融合發展,催生出六次產業概念。所謂“六次產業”,即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延長產業鏈條,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與銷售(第二產業),并與農村旅游相結合發展精致民宿(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在他看來,一產、二產與三產之間是乘法,一項為零結果都為零。
羅秀梅女士于1983年開始種茶,她的生力農場共經營茶園約12公頃,不僅制作菜品、甜點招待游客,還帶領客人體驗炒制茶葉、表演茶藝等活動。由于鄰近阿里山景區,游客來到這里可以實現吃、住、玩、品一條龍體驗。據羅女士介紹,茶園的民宿需要提前三個月預定,回頭客占到了8成。“2人房型每晚2800臺幣,4人房型每晚4200臺幣。除去在建民宿,共有12間房供游客預定。”如今,羅女士的6個孫子孫女都已經可以為客人表演茶藝了。這家三代傳承的茶園農場,不僅做出了品牌,更做出了農業的傳承精神。
沒有知名景點的區位優勢,休閑農業怎么做,傳統農業社區給出了答案。瑞穗鄉富興社區的鳳梨與柑橘,近年來就地銷售的份額越來越大。走進這個400人的傳統社區,八旬老人熱情招待,拿出鳳梨等特產讓游客品嘗。二十年前曾因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而享受當局補貼參與種樹的富興社區,如今憑借著300多公頃林地,開發了1314米長的小火車參觀路線(小火車用老式拖拉機改裝而成),通過提供DIY土鳳梨酥制作項目,設置婚紗攝影基地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前來游玩。去年,富興社區僅直接面向游客銷售的鳳梨與柑橘就達3000公斤,銷售額近150萬新臺幣。
大湖地區于1957年試種草莓成功,如今已發展到500公頃,草莓總產量占全臺灣60%左右,草莓產業的總產值占到全臺灣9成。其中,大湖農會牽頭發展的大湖觀光旅游與金融業務帶來的產值是大頭。來大湖,不僅僅為了摘草莓。參觀大湖的草莓文化館,可以了解草莓生產技術,還可購買草莓酒、草莓冰淇淋、草莓甜點,以及草莓護膚品和工藝品,更可以住下來,享受溫泉度假酒店。如今的大湖農會依托草莓種植,已形成了以草莓采摘、草莓加工系列食品、草莓主題工藝品、草莓釀酒制品、溫泉度假等多元產業并舉的立體農業格局,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據介紹,大湖農會擁有5000多會員,當地農戶通過種植草莓,以及參與農會經營分紅,每年的收入接近100萬新臺幣。
臺灣杰出農民賴仲由在兩岸農民代表座談會上說,將農業與生產、生態結合起來,將發展農業的經驗、技術與過程講出來,用美學包裝成一套行程,就可以出售體驗。“在體驗中,農夫的每句話都帶有溫度,導游的每句話都帶有感情,結果就是每一位消費者都產生感動。這就是一次成功地從一產到六產的產業升級。這就是將農業延伸到休閑觀光、教育體驗的路徑。”
(李錦華)
摘自《農村工作通訊》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