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很是委屈,因為被人誤解了。
她說,地鐵里有人起身空出一個座,她隨即坐下,手里拿著書在看,眼皮子都沒抬。猛地聽見有人說:“這個座兒你也好意思坐?起來!這是讓給老人坐的。”她一抬頭,這才看見兩米開外有位老人正緩慢朝自己這邊走過來,忙起身道歉,但心里感覺很不舒服。她說,很多時候,說話態度比內容更重要,我們學會了讓座,卻沒有學會尊重和禮貌。
能夠理解朋友的這種委屈,我也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不過,我也理解那個大聲呵斥者的義憤,他一定以為遇到了一個不道德的搶座者。他是一個給老人讓座的人,帶著道德優越感,可他讓的座竟然被一個年輕人“搶”走了,自然充滿憤怒。這種正義的火氣下,就有了貌似正義、實則傷人的呵斥。其實是誤解,但因為缺乏溝通與理解,成了一種尷尬和傷害。
生活中這種尷尬和誤解很多,甚至導致了激烈的沖突。譬如媒體曾經報道過的一則新聞:去年8月杭州一輛公交車上,一對夫妻站在一個坐在“照顧專座”的小伙子旁,妻子抱著孩子。廣播提醒了4遍“請給有需要的乘客讓個座”,小伙子沒有讓座。后來妻子找到了座位,丈夫仍然站在小伙子旁邊,小伙子抬頭看了一眼,那位丈夫突然大罵:“看什么看。”連扇了小伙5個耳光,小伙被打得鼻血橫流,鏡框也被打飛,斷成幾截。
關于讓座引發的類似沖突很多,糾結著這種“正義火氣”的沖突,有時更加不可調和。雙方都覺得自己是正確和道德的。這種沖突,往往不是善與惡的對抗,而是“善與善”之間的情緒化對抗。
可能很多人在對道理的理解上,還存在著很多誤區。禮貌,其實是一種相互的友好和尊重;道德,是一種相互的善,不是居高臨下,不是一種優勢感,不是一個打人的棒子。講道德的人,本身應該是道德的,溫和地講道德,以尊重別人的方式講道德,“道德”地講道德。而很多人則把道德當成一種單向的義務,帶著一種理直氣壯的優越感。自以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就容易在這種優越感中去“不道德”地對待別人。這種霸道和強勢,自然讓人不舒服,并讓人產生一種被強迫感。
朋友的經歷就是如此,讓座者確實是道德的,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不禮貌地呵斥別人。“讓座的道德”與“理解的道德”是一體的道德,讓座是善良的,也應該有“不把別人往壞處想”和“禮貌溝通”的善良。如果稍微禮貌一些,多一些溝通,就不至于有如此不禮貌的呵斥。還有其他情況下發生的讓座沖突,也與缺乏道德的相互精神有關——讓座需要相互的道德,需要讓座者的禮貌,也需要被讓座者的禮貌,這叫互相禮讓,如果“被讓座者”以一種理直氣壯、你就應該給我讓座、你不讓座就是不道德的進攻性來對待讓座,沖突自然難免。
很多時候公共空間中的沖突,都與道德缺乏相互性有關。現實和網絡中,充斥著這種火氣。過去有人追問,中國人為什么不生氣——可到網上看一看,在挨了無數個莫明其妙的板磚后,你就會哭笑不得地追問:中國人為什么那么容易生氣?很多人,就是為了這種“正義的火氣”鬼迷心竅,被自以為正義的情緒支配著。那些喋喋不休的沖突,并非一個不道德的人與另一個不道德的人發生的沖突,而是一些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地的人,帶著正義的幻覺和道德的亢奮,去肆無忌憚地侵犯和攻擊另一個人的正當權利。因為自以為正義,這樣的攻擊和侵犯常常更加地殘暴。為民除害,為國除奸,一個個理直氣壯、大義凜然。
意識到道德是相互的,才能節制這種正義的火氣。
(曹 林)
摘自《晶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