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給我國鄉村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打破了原有的鄉村社會結構,大部分鄉村已經出現離土不離鄉的亦工亦農特征,這使得鄉村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相應出現了“空巢村”、老人自殺、兒童留守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鄉村有形的文化根脈——“孝文化”上來。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等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孝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從愛敬自己的父母開始,到愛敬天下人的父母;由己到家,由家到國,但凡行仁義之事,不做讓父母蒙羞的事,都是在行孝道。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孝文化的老道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義婦德、朋誠友信,尊老敬長,修身齊家、誠信友善、愛國敬業的人倫之道始終不會變,但踐行孝文化的形式可以不斷地豐富。
在北京周邊十余個鄉村的調查中了解到,重視孝文化教育與忽視孝文化傳揚的村莊相比,村民對村兩委的信任度與滿意度相差比較大。忽視孝文化傳揚的村僅有40%至61.1%的村民對村兩委的工作比較滿意,而重視弘揚孝文化的村莊對村干部的工作滿意度和信任較高,占調查人數的88%?95%。
為什么施愛施敬的孝道觀能將松散的、分散的、獨立的、依土而聚的熟人們緊密連在一起?鄉村作為孝文化有形的根,在現代鄉村治理中有哪些作用?筆者認為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
“孝文化是鄉村治理中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粘合劑”
以孝道治村的北京房山區黃土坡村是個擁有千戶人家的大村,12年前曾是一個去組織化、管理松散、重錢輕義的村莊。2006年,村支部書記楊振軍參加了一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認識到孝文化教育可以喚回人們的良知,使村民家庭和睦,鄰里關系改善。于是,他毅然決定組織村干部分批到傳統文化培訓基地學習。通過十余次的學習,村干部逐漸達成共識,把全面建設“孝行村”作為黃土坡村的發展目標,在村里投資10余萬元設計制作了320個孝悌文化宣傳板,懸掛在所有村道兩旁的路燈上,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氣氛。同時,在村里專門開辟了《道德講堂》及文化廣場;并建立了每天上午、下午分班學習制度,組織大家觀看傳統文化公益論壇等關于孝文化的光盤,對孝文化進行規范和系統化的學習。每次都參加學習的村民楊大嫂說:“教育好兒孫,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相處,友愛兄弟姐妹,響應國家的號召,配合村委工作,做個好村民就是在盡孝。”
村兩委還從村里現有老年人、殘疾人最現實和最迫切的需求出發,辦起了助殘養老居家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免費送餐、打掃衛生、清洗衣服等,幫助老年人、殘疾人解決部分生活困難。通過一系列地開展公益敬老活動,村民們的心變柔和了,與村委對立的心漸漸消失了,參加村里學習和公益活動的人日漸多起來。
“孝文化是重振鄉風文明的紐帶”
近年來,農村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或在鄉鎮和市內安家,無人照顧家中老人。為解決兒女的后顧之憂,楊振軍帶領愛人、兒子兒媳及其親家每天為村中60歲以上老人義務做兩頓飯,每天到楊振軍家吃飯的中老年人就有60余人。楊振軍說:“我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滿足老人所需,還為老人們設計了一套學習課程表,內容包括我國傳統養生及健身等方面的文化知識。一方面是希望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另一方面,是希望培養村民們敬老愛老的心,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互助心,更好地讓孝文化深入人心。”他們村每逢傳統節日,還對全村45位70歲以上老人進行走訪慰問,免費為老人們拍全家福,送一些孝禮品,受到老人和村民的高度贊揚和肯定。
“孝文化是塑造美麗鄉村人文美的重要抓手”
許多村民通過學習孝文化,喚醒了自己的本心。
黃土坡村的李姐,由于生在一個特殊的家庭,過去一直對親生父母心存怨恨,逢年過節也不去看望父母。通過學習孝文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看望父母向父母認錯,從此,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還主動到村里的養老院做義工,為數十位老人和殘疾人服務。
北京美麗鄉村車耳營村的張萬銳夫妻是中年代表,村里舉辦的每周一次的傳統文化學習都參加,他說:“我們夫妻倆都在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并且各自約束自己,互相謙讓,感覺兩個人之間更加有禮貌,相處比以前更加和諧開心。對于父親,以前覺得自己很孝順,雖然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并不是很好,但是讓老人老有所依、衣食無憂就以為很孝順了,現在通過學習覺得需要做得還很多。我們小人物,對國家大事、大的社會風氣無能為力,但是我自己孝敬父母、團結同事,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就是對社會做貢獻了。”70歲的曹大爺認為,以前文化大革命時批判過儒家的東西,現在聽了老師的講解,才明白愚忠愚孝原來是孔子和孟子最反對的,孝敬父母天經地義,開展孝道的教育,不僅能使家庭和諧,對自己也有很多好處,起碼心態更加平和了。
北京美麗鄉村北溝村的趙姐坦率地說,未學習之前,她與婆婆之間明不爭暗斗的事情時有發生,通過學習孝文化后,才明白了孝道的真正含義。心態轉變之后,她驚喜地發現,婆婆也不是洪水猛獸,半年多的時間,婆媳關系就完全改善了,家庭和諧了。
“人的心靈美了,心情就美,生活才有滋味。”村民們如是說。
(譚 英)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