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新年伊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陳曉華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為什么要部署推進這項改革
中央電視臺記者:我國農村三十年來圍繞土地制度改革已經連續實現了多年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現在還要部署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出于怎樣的考慮,思路是什么?
韓長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以說是繼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重大制度創新之后,中央部署的又一項管長遠、管全局的重大改革。
第一,有利于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集體產權關系,盤活集體資產,有利于形成既體現集體經濟優越性,又調動個人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的新機制,更好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二,有利于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現在,一方面維護農民的財產權利越來越緊迫,另一方面農民的增收或者持續增收越來越困難。所以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把集體的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第三,這項改革有利于增添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發展農民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有利于激活農村各類要素的潛力,完善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增添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為什么要聚焦集體經營性資產
新華社記者:《意見》提出改革要突出重點,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請問為什么要聚焦于集體經營性資產,是不是這類資產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
韓長賦: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集體所有的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第二類是用于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第三類是用于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資產。這三類資產都有改革的任務,但是要分類施策。
對于資源性資產改革,中央已經有部署,就是要繼續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保持現有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這方面的改革正在有序推進中。對非經營性資產改革,主要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建立探索集體統一經營的運行管護機制,更好地為集體成員和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務。
為什么要聚焦在經營性資產?當前的問題突出反映在經營性資產上,現在不少地方集體經濟發展了,形成數額較大的經營性資產,如果不明晰歸屬、完善權能、盤活整合、創新機制,這些資產就難以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這些資產再過若干年就更難說清楚歸屬,就有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對此農民反應非常強烈,要求非常迫切。所以經營性資產的改革是這次改革的重點。
經營性資產改革的重點是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確權到戶不是把集體資產分了,而是要明確誰有這個權利,大家來共同發展股份合作制。應該說集體經營性資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難度也不小,特別是直接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所以需要高度重視,著力推進,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文件在全面部署的同時,把重點聚焦在經營性資產改革上的原因。
如何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經濟日報記者:我們到農村采訪時發現,很多村民都很關心改革后自己的權利問題。請問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中,如何體現和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如何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韓長賦:農民作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很多,最重要的是兩方面:一是財產權利,包括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二是民主權利,包括對集體經濟活動的民主管理權利。比如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這一次改革要使廣大農民在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兩個方面都有獲得感。
在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就保護財產權利而言有兩個要點:一是完善股份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2015年,我們在29個縣(市、區)開展了這項改革試點。從一年多的試點情況來看,應該說成效比較明顯,農民也比較滿意,下一步就要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試點成果盡快轉化為政策法律。二是實行嚴格保護。為防止外部資本的侵占,現階段開展的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嚴格限制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民所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流轉要封閉運行,不能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范圍。
就保護農民的民主權利而言,一是要保障農民的選擇權。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涉及成員利益的重大事項都要實行民主決策,如成員身份確認、資產股權設置等問題都得由農民群眾來民主討論決定,而不是干部決定。二是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不論是改革方案的制定還是具體組織實施,以及改革之后建立管理制度等,都要維護農民集體成員的監督管理權利。
如何切實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中國婦女報記者:《意見》提出,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過程中,要切實維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因為在目前的現狀當中,在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一些可能比較偏遠落后的地區,女性權益受侵犯的現象還是有的,在此次改革過程當中有哪些具體舉措?
陳曉華:體現公平和效率是解決好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村的改革實踐中,一些地方確實存在多數人侵犯少數人利益的問題。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出現,這次文件特別提出,成員身份確認既要得到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并且特別提出要切實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實際上,這些年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在土地問題上已經有明確政策規定,在法律規定上也有明確要求。實踐中,不少地方都采取措施來防止婦女的權益受到侵犯。比如,在近期開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中,為了保證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明確在登記的時候,要體現共有人,也就是說,婦女在財產權益的名冊上要有記載,權益要得到落實。同樣,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確定經營性資產股份時,也強調以戶為單位,這樣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婦女的權益。
韓長賦:我補充一下這個問題。這一項改革要確定好每個集體的成員,概括地講就是要做到兩點。第一,成員必有份。只要是這個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通過將集體資產量化到人、確權到戶,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集體資產份額和權利。第二,誰是成員,農民公認。是不是成員要由集體組織的成員大家來共同民主討論確認。我們提倡在縣域范圍內,出臺成員身份確認的指導性意見,最后由群眾來民主決定。
如何推進這項改革
中國新聞社記者:我國各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比較大,如韓部長提到的,改革會觸及農民的切身利益。請問作為農業部門來說,如何推進這項改革?
韓長賦:從農業部門來講,根據中央文件的要求,我們在推進這項改革當中主要是把握兩點:第一點,堅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難。改革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改革首先在有經營性資產的村鎮,特別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的村來開展,因為這些地方集體資產多,農民改革的呼聲也高。從全國情況看,目前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東部發達地區。第二點,要堅持試點先行、由點及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關乎廣大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各地情況十分復雜,所以要試點先行。中央明確,2017年在繼續搞好原有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各省(市、區)也可以按照中央的要求,根據本地實際自主安排一些試點,通過試點探索經驗來逐步推開。
文件里設定3年和5年這兩個時間表,3年左右搞完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5年左右搞完農村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考慮到這項改革比較復雜,所以要由點到面來實行。
為何股權管理提倡 不隨人口增減而調整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股權管理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請解釋一下不提倡調整的原因;《意見》中提到,現階段農民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不得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范圍,但是可以在本集體內部轉讓或由本集體贖回,為什么要限定這樣的退出范圍?其有償交易的價值又應該如何來體現?
陳曉華:在實踐中,股權管理主要有兩種形式或者說兩種模式。一種是動態管理,也就是說能夠在一定時期內隨著人口的增減而調整股權或者份額。第二種是靜態管理,也就是說,生不增、死不減,保持穩定。在確定管理模式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要由群眾來選擇和決定。從現在已經開展的改革和已經進行的試點來看,多數地方或者說多數老百姓是選擇靜態管理模式的,不以人口的增減和變動,而隨時去調整股權關系。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搞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經搞了20多年,到今天為止,仍然是限定在社區內,他們的說法就叫作“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從中央安排的29個縣試點來看,有24個縣是選擇的靜態管理的模式,不隨人員的變動而隨意調整。所以從這一點上看,應該說是多數群眾的選擇。同時從制度設計上來看,農民的幾項基本權利應該相互銜接,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要求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正因為這樣,中央提倡不以人口的變動而隨時來調整股權。當然,是選擇動態還是選擇靜態,那要由群眾來最終決定。
關于剛才說到流轉范圍的問題,流轉范圍的確定也好,運行規則的制定也好,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有利于保護農民的基本權利,包括財產權利和民主權利。大家都知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有很大的不同,按照法律規定,它的財產屬于成員集體所有。同時,農村集體經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它的社區性,主要表現在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針對這種特殊性,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特別是防止外部資本的侵占,文件明確兩點:第一,改革的范圍嚴格限定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第二,股權的流轉不得突破集體經濟組織的范圍。這兩點規定非常重要,現階段也是符合農村實際的。
發展集體經濟有哪些措施
中華合作時報記者:《意見》提出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其中也包括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戶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農業生產性服務,請問在這方面有哪些措施?
韓長賦:建立起股份合作制的運行新機制以后,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不斷地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如有的村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等資源,集中開發或者通過公開招投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有的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獨有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資源來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這既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也可以實現集體增收;有的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閑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通過出租或者是入股的方式來增加集體收入。再如一些地方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府給予的幫扶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是參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者通過村企聯手開發的方式來發展集體經濟。也包括你說的通過為農戶和其他的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實現農產品價值鏈的延長和增值,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集體也會得到一些收益。
來源:農業部新聞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